蝈蝈、蛐蛐、金钟儿傻傻分不清,教你认识夏夜的“歌手”们

作者: 北京科学中心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发布日期: 2020-08-20

本文介绍了夏夜常见的鸣虫,包括蝈蝈、金钟儿、蟋蟀和竹蛉,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文化意义。文章还提到了鸣虫文化的历史和现代发展,以及人们对鸣虫的喜爱和保护。

入夏,昼长于夜,从太阳里辐射出的热量好像都悄悄地钻进生物的体内,旺盛的生命力给予了动植物无穷的活力。鸣虫这个与夏夜绝配的生物类群,在这个季节开启了盛大的演唱会,为大自然献上一曲“夏意盎然”的赞美诗。也许你会在一个明朗的日子,在路边、公园、郊野、田地和这些小精灵相遇,如果你能认出它们,我相信那定是对它们热情歌唱的绝佳回礼。

蝈蝈儿广义上是对螽斯科一些大型鸣虫的通称,但一般提到的时候都指两种常见的蝈螽: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和暗褐蝈螽Gampsocleis sedakovii。两者差别不大,优雅蝈螽身体呈绿色,翅短于身体,成虫出现在盛夏到9月;暗褐蝈螽身体为草绿偏褐色,翅长于身体,成虫出现在初夏,直到8、9月,比优雅蝈螽出现更早,民间也俗称夏蝈蝈儿(北方一般俗称“吱拉子”)。

金钟儿在南方人的口里,管这小东西叫马蛉,“金钟儿”是北方的叫法,名字里就透出一股京味,也有玩虫的行家叫它黑金钟,用以和绿金钟区分(梨片蟋)。明朝文学家在《畜促织》中曾写到:“又一种亦微类促织;而韵致悠扬,如金玉中出,温和亮彻,听之令人气平,京师人谓之金钟儿。见暗则鸣,遇明则止。”

蟋蟀是对蟋蟀科物种的统称,民间俗称蛐蛐儿,常见的蟋蟀有中华斗蟋Velarifictorus micado、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等。这里的介绍的主角为中华斗蟋,根据物种种名也可音译为“迷卡斗蟋”。中华斗蟋栖息在地面、土堆、石块和墙隙中,它们住在自己挖掘的洞穴里或利用现成的瓦砾石块缝隙藏身。

竹蛉Oecanthus sinensis,中文正式名叫中华树蟋,也有人叫它青竹蛉。中华树蟋生得小巧,仅有大约2厘米长,体色浅绿或浅黄,前翅透明如纱,很有轻盈玲珑的感觉,头上纤细又颀长的触角,给它增添了一丝仙气。

《诗经·七月》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关于鸣虫的记载了。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家家皆养促织(蛐蛐),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斗蛐蛐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

不过,野生鸣虫的成虫生活时间太短,即使精心饲养,也难有长久存活的。因此人们开始人工培育鸣虫,让人们在冬天也能听到小虫子的奏鸣。同时也创造了很多用于饲养鸣虫的“虫具”。虫具已经是鸣虫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虫具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可惜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钢筋水泥的城市景观将鸣虫驱逐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鸣虫在市场上触手可得,但野生鸣虫却因为生态环境的改变而从我们身边渐渐消失。不过,随着城市绿地的增多,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那草间树间的生灵正慢慢回到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再次把目光移到了这些自然的歌手身上。

UUID: 650062aa-08b2-4cd1-8617-e1f8534336f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8-20_蝈蝈、蛐蛐、金钟儿傻傻分不清,教你认识夏夜的“歌手”们.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