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蛋是既不安全又不营养的“黑暗料理”吗?

作者: 云无心

来源: 全民较真-腾讯新闻

发布日期: 2020-08-19

本文讨论了皮蛋的制作过程、安全性及营养价值。传统皮蛋含有铅,现代“无铅皮蛋”解决了铅超标问题。皮蛋制作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结构变化对营养价值影响小,但钠含量较高,需注意摄入量。

传统的皮蛋加工是使用石灰和苏打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碱性的氢氧化钠通过蛋壳上的微孔渗透进去,使得蛋清中的蛋白质分子变性凝固,并进一步与蛋黄中的脂肪、蛋白质发生反应,产生风味物质。传统的皮蛋中往往含有很多的铅,它来源于皮蛋制作中加入的黄丹粉,目的是形成能堵住微孔的硫化氢,防止过量的碱渗透导致蛋清融化。现在的“无铅皮蛋”是用其他无毒的金属离子来实现“堵孔”的作用,因此也就不存在铅含量超标的问题。

在皮蛋形成的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会发生一些结构上的变化,不过对于营养价值影响很小。除了部分维生素有损失外,各种微量元素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不值得纠结。但是一个去壳皮蛋的钠含量相当于一个人一天钠摄入量的12%,因此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钠摄入量的问题。

皮蛋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蛋白质在强碱性环境中变性的过程。传统的关键材料是石灰和苏打,二者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远比石灰要高,更容易通过蛋壳上的微孔往里渗透。自然状态下的蛋清中性偏碱,保持着半流质的凝胶状态。当氢氧化钠通过蛋壳渗入,碱性逐渐增高,蛋清中的蛋白分子就从粘稠的胶状变成完全的液体。随着更多的碱渗透进来,蛋清的碱性进一步升高,一部分蛋白质被碱水解。蛋清中的蛋白质伸展开来,露出内部的疏水氨基酸,发生胶连形成网络,把水分子固定在其中,蛋清也就凝固了。

在碱的作用下,蛋黄中的脂肪、蛋白等各种成分也会发生降解,释放出多种多样的风味物质。蛋清中的蛋白水解释放出硫化氢,渗透到蛋黄,与铁、锌等矿物质发生反应,就会生成各种有颜色的物质——蛋黄也就变成了绿色到黑褐色的“皮蛋颜色”。

在蛋清凝固之后,如果还有碱继续渗入,在高强度的碱长时间作用之下,凝固的蛋白会发生水解,导致皮蛋的蛋清融化,皮蛋也就不成型了。古人发现加入黄丹粉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黄丹又称四氧化三铅,红丹,铅丹或光明丹,是鲜橘红色重质粉末。一般用于制造蓄电池、玻璃、陶器、搪瓷,还可以用作防锈颜料和铁器的保护面层。黄丹粉中有氧化铅,它们可以跟硫反应生成硫化铅。硫化铅不溶于水,就会把蛋壳表面的微孔堵住。这样,碱就不能继续往蛋清里渗透,固化的蛋清不会液化,而其中的碱会继续往蛋黄迁移促进其风味转化。

铅是一种有毒重金属,传统皮蛋中的铅含量会远高于食品中允许的限量。

因此,说传统皮蛋“不安全”“增加铅中毒风险”,都是事实。现在的“无铅皮蛋”是用其他无毒的金属离子来代替铅实现“堵孔”的作用。一般而言,其他的各种金属离子效果都不如铅。不过,科研工作着门找到了一些“金属组合”,比如铜和铁,也能够实现比较好的效果。规范生产的“无铅皮蛋”,可以把铅含量控制到满足食品安全的标准,因此铅含量超标的问题也就不足为虑了。

另外有一些皮蛋中会出现松枝形状的花纹,被称为“松花蛋”。传统上,人们认为这是因为采用了松枝灰而形成的。不过这只是牵强附会的臆测。科研工作者用现代技术,分析出“松花”的主要成分是镁。也就是说,所谓的松花,其实是镁结晶析出形成的。或许是因为松枝烧成的灰中有更多的镁离子,使得“松花”更容易出现而已。

蛋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以及一些脂肪,微量营养成分中有多种矿物质和一些维生素。

在皮蛋形成的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会发生一些结构上的变化,不过对于营养价值影响很小。各种矿物质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不值得纠结。有一些维生素,比如维生素B1、B2和B3,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皮蛋中的损失就比较多。不过,它们毕竟只是蛋所提供的的营养成分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其他的食物能够提供,所以喜欢皮蛋的人也没有必要太过在意。

皮蛋爱好者们更需要关注的是钠含量。

根据食物成分数据库[1]中的数字,鸭蛋的钠含量是106毫克/100克,而皮蛋的钠含量是542毫克/100克——如果按一个皮蛋去壳后50克来算,其中的钠是271毫克,相当于一天钠摄入量的12%。这个量不算少,当然跟咸鸭蛋的钠含量2706毫克/100克比起来,就要好多了。总之,规范生产的皮蛋是满足食品安全标准的,营养价值也不会损失很多,但是也要注意一次不能吃太多,否则可能不知不觉就摄入了过多的钠。

UUID: 93acdd70-9271-4c30-9d95-b77b2689db9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8-19_皮蛋是既不安全又不营养的“黑暗料理”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