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叶绿绒蒿:最纯粹的蓝色

作者: 余天一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8-16

藿香叶绿绒蒿,一种罂粟科绿绒蒿属的植物,以其纯净的天蓝色花朵闻名。该物种由法国植物学家Adrien René Franchet于1889年基于德拉维在大理采集的标本发表。藿香叶绿绒蒿的分布非常狭窄,主要在中国西南的横断山脉,尤其是大理到丽江的高海拔地区。尽管其种子未被带回欧洲,但在20世纪初,通过植物猎人的努力,其种子在英国成功发芽并开花,使得这种“蓝罂粟”走向了世界。

藿香叶绿绒蒿是罂粟科绿绒蒿属的物种。如果你有所耳闻,也许知道绿绒蒿属植物是多么奇妙的存在,在中国西南这个植物物种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颜值最高、色彩最丰富的类群。而这个类群中最知名的物种之一,就是藿香叶绿绒蒿。

它的花只有四个花瓣,但是宽大而透明,颜色是纯净的天蓝色或蔚蓝色,间或夹杂着一些紫色,偶尔也有紫色花和白色花的个体。在所有的有花植物中,你都很难再找到蓝得这么澄澈的花。

藿香叶绿绒蒿中文名里的“藿香叶”很有可能是翻译错误,其实betonicifolia这个种加词意为“药水苏叶的”,betony是药水苏Stachys officinalis的俗名。它的叶子确实和药水苏的叶子比较像,都有非常明显的波浪状的叶齿,然而和藿香的叶子很难看出什么关联。药水苏是一种欧洲很常见的植物,但是在中国很少有栽培。

藿香叶绿绒蒿这个物种是由法国植物学家阿德里安·勒内·弗朗西斯(Adrien René Franchet)于1889年发表的,基于的是德拉维在大理采集的标本。

德拉维(Père Jean Marie Delavay)是在中国活动的最著名的植物猎人之一,他同时也是一名传教士,在首次来到中国广东又返回法国以后,德拉维受到另一位著名的传教士——谭卫道(Jean Pierre Armand David)邀请,希望他为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采集中国植物的标本。

德拉维再次回到中国以后来到了大理。

大理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德拉维采集植物的时代过去了将近150年之后,这里依然有源源不断的新物种和新纪录被植物学家发现。德拉维和其他很多来到中国西南的植物猎人不同,他钟情于大理的人和植物,在德拉维来到大理后的15年间,他很少再离开过这里。

德拉维对大理的探索非常深入,他一边在大理各个地区传教,一边采集植物标本,就这样他几乎走遍了从大理到洱源再到鹤庆和宾川的无数山头,采集了超过20万份植物标本。

德拉维很少雇佣帮手帮他携带行李和标本夹,他常常独自旅行,仔细的搜寻路边的植物。在德拉维采集和记录的植物中,有约三分之二都是当时的科学界从未描述发表过的,他在鹤庆的三岔河附近,发现了一种美丽的“蓝罂粟”,这个“蓝罂粟”就是今天的主角,藿香叶绿绒蒿。

德拉维虽然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但是他很少采集植物种子,藿香叶绿绒蒿的种子也并未被带回到欧洲,所以园艺界很少有机会栽培德拉维发现的植物,当时的欧洲人也就很难认识到他采集的植物的鲜活样貌,这使得德拉维采集的大量物种一开始被淹没在标本堆里少有人知晓。德拉维在云南染上了黑死病,虽然挺过来了但是并没有彻底痊愈,他回到法国治病,却一心想要回到云南,最终于1895年在云南逝世。

直到他逝世以后,另外两位著名的植物猎人乔治·弗雷斯特(George Forrest)和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来到了滇西北收集了大量植物种子,才让他采集过的大理植物为世界所知,但是他们却没有再次采到藿香叶绿绒蒿的种子。

在德拉维采集大理植物标本的那个时代,于西藏东南部的高山和峡谷中,另外一些植物猎人也在大量收集植物标本和种子。1913年,贝利(F. M. Bailey)在西藏林芝采集到了另一种蓝色大花的绿绒蒿,标本带回英国后被绿绒蒿属专家David Prain命名为贝利氏绿绒蒿(拟藿香叶绿绒蒿)Meconopsis baileyi,但是贝利带回的标本残破不堪,难以辨认形态。

另一位著名的植物猎人金敦·沃德(Frank Kingdon-Ward)随后也去往了林芝,他成功地把贝利氏绿绒蒿的完整标本和种子带回了英国。绿绒蒿属植物是金敦·沃德最为钟爱的植物类群,他回到英国后整理出来的植物猎人笔记,书名就叫《在绿绒蒿之地》(In the Land of the Blue Poppies)。

金敦·沃德在关于贝利氏绿绒蒿的描述里提到,有植物学家认为这种绿绒蒿和之前已经描述过但是罕为人知的藿香叶绿绒蒿可能其实是同一种。随后在绿绒蒿属专家George Taylor于1934年出版的绿绒蒿属属专著中,作者正式将贝利氏绿绒蒿处理为藿香叶绿绒蒿的异名。自此,藿香叶绿绒蒿之名正式取代了贝利氏绿绒蒿。

而金敦·沃德带回的贝利氏绿绒蒿种子成功在英国发芽并开花,随后这种不可思议的“蓝罂粟”以藿香叶绿绒蒿之名走向了切尔西花展,走向了整个欧洲,再走向了全世界。现在世界上最常见栽培的绿绒蒿属品种,几乎都是冠以藿香叶绿绒蒿之名的贝利氏绿绒蒿和大花绿绒蒿(Meconopsis grandis)的杂交品种。

但是在2009年,绿绒蒿属专家Christopher Grey-Wilson在仔细查阅文献和标本之后,认为西藏的贝利氏绿绒蒿和云南的藿香叶绿绒蒿还是应该处理为不同物种。两个物种的形态非常相似,但是贝利氏绿绒蒿的果实上有密集的长毛,花柱比较短(2-5.5mm),而藿香叶绿绒蒿的果实上几乎是光滑的,花柱比较长(5-8mm),以此可以很清晰确切地区别这两个物种。

藿香叶绿绒蒿是绿绒蒿属大花系(Meconopsis Series Grandes)最孤独的物种。其它绿绒蒿属大花组的物种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只有它独处于横断山脉,藏在大理到丽江海拔较高的几座山里。与它形态最为相似并且长期混淆的贝利氏绿绒蒿(拟藿香叶绿绒蒿)主要分布于西藏林芝,和它隔着整个横断山脉遥遥相望。

真正的藿香叶绿绒蒿分布非常狭窄,自从德拉维在鹤庆首次采集了藿香叶绿绒蒿的标本并进行了科学记录之后,130余年过去了,目前藿香叶绿绒蒿被人类所知的分布地也只有寥寥几个。

但是同时,藿香叶绿绒蒿也是知名度最高的绿绒蒿之一,至少这个拉丁学名最为声名远扬。大花系的绿绒蒿的物种有整个绿绒蒿属最大的花朵,也有绿绒蒿属最纯净、最接近天空的蓝色,在全世界那么多高颜值的高山植物中,也是永远闪耀的明星。

因为1934年绿绒蒿属的分类学处理,英国园艺界在此后的将近一百年里都一直使用藿香叶绿绒蒿的名字指代贝利氏绿绒蒿,甚至一直用到了今天。现在大部分植物园和花园也还在使用藿香叶绿绒蒿Meconopsis betonicifolia这个名字指代贝利氏绿绒蒿,邱园已经把名字改过来了,爱丁堡植物园还没有换名牌。

对于杂交绿绒蒿来说,真正的亲本贝利氏绿绒蒿终于拥有了姓名,而曾经名义上的亲本藿香叶绿绒蒿则再次为人类所关注。图片:余天一

绿绒蒿属分类经过了重新整理和修订之后,园艺界用了近百年的学名也需要更改了。如今贝利氏绿绒蒿这个名字依然默默无闻,但这个学名所代表的物种已经被人类带往了全世界,而真正的藿香叶绿绒蒿,却在百余年后依然藏在大理的深山之中,极少被人类引种栽培过。

在藿香叶绿绒蒿其中一个分布地,景区管理人员收集了它们的种子,在管理处门口栽植,它们随后如约开花了,开出了一片惊艳的蓝色。这可能是藿香叶绿绒蒿全世界范围都极为罕见的栽培开花记录,虽然是种在了原产地,但是这依然是可贵的一步。而在德拉维曾经走过的地方,野生的藿香叶绿绒蒿也依然在那里绽放。

UUID: 5de6bf3f-cec9-4a0d-a91a-dfb9d0cdbbf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8-16_这是你见过的蓝花里,最纯粹的蓝色.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