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10个关键瞬间

作者: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 唐纳德·戈德史密斯

来源: http://origins.osu.edu/connecting-history/top-ten-origins-universe-s-greatest-hits

发布日期: 2020-08-13

本文详细描述了宇宙从大爆炸到地球生命起源的10个关键瞬间,包括普朗克时期、暴胀、物质与反物质的平衡打破、宇宙的透明化、恒星的形成、再电离时期、暗能量的发现、地球的形成、月球的形成以及人类对宇宙的理解。

我们将不停探索,而我们一切探索的终点,将是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

我们完全不清楚,在大爆炸最初的最初时刻,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个最初时期被一些科学家称为“普朗克时期”,因为它是从大爆炸的时刻到普朗克时间(~10-43秒)的阶段,宇宙只有普朗克长度(~10-35米)的范围。所有已知的物理学都无法描述这一无比短暂的时期。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在宇宙最初的极端温度和压力下,只存在一种超级力。

但这种超级力在接下来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一个接一个地分裂出来,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四种基本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和电磁力。

当大爆炸之后约10-36秒,宇宙开启了一段颇具争议的时光,它急速变大,这一事件被称为暴胀。巨大的能量向外释放,此时的宇宙正以一种无可想象的速度扩张,宇宙的大小在极短时间内增长了至少1050倍。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观测到这一重大的宇宙事件,但一些间接的观测证据表明,宇宙曾经历过这样一段指数式的膨胀。

随着宇宙年龄的增长,神秘的事件继续发生着。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宇宙中,而每种物质粒子在“镜子”里都有一个伙伴,两者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比如质量、自旋等),但电荷相反,这些“镜中伙伴”就被物理学家被称为反物质。物质遇见反物质就会发生湮灭。物理学家现在已经有能力制造出反物质,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宇宙初期,所有物质都应该和它的反物质“伙伴”完美配对,按理来说,它们应该是对称的。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在之前基本力分离的时候,物质和反物质的对称性被“打破”了——每诞生10亿个反物质粒子,相应地会出现10亿零1个物质粒子。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个不起眼的差距,正因为这种微小的不平衡,才有了如今这个物质主宰的宇宙。

在接下来的几十万年间,宇宙好像没有发生太多的事情,物质和能量纠缠,搅成一锅“浓汤”。这一时期,我们无法“看见”宇宙,因为光子在进入你的眼睛之前就会被你面前的电子弹开。

直到宇宙约38万岁时,它已经冷却到足以让原子凝结,光子也可以自由地传播,宇宙从此开始变得清晰。随着宇宙的膨胀,光子会逐渐损失能量。那些高能光子的波长会被不断拉长,变成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直到今天,它们已经成了微波光子,形成了微波背景辐射(CMB)——这是一幅真实的宇宙“照片”,透露了许多早期宇宙的奥秘。

如果再过1000亿年,仍然存在“天体物理学家”这份职业,那时的天体物理学家可能会把这种背景辐射称为“宇宙射电背景辐射”。

原子非常非常慢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原子团。这些团块越变越大,它们对周围环境产生了更强的引力作用,从而吸引到更多原子的加入,这进一步加速了它们的成长。这时,故事的时间尺度也开始变成“天文数字”。每个星际尘埃微粒都由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原子组成,密集的气体和尘埃组成云团。

在数亿年的过程中,其中一些云团的密度增长,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这样的坍缩会使引力势能转化为热能,坍缩内部的温度迅速上升,恒星就此诞生,并被“点燃”。随后,恒星在其内部把氢和氦变成更重的元素,开始了创造元素的新纪元。

在宇宙年龄到了5亿年左右的时候,人们推测,一些最古老的超级质量恒星(星族Ⅲ恒星)开启了一种猛烈的转变。

它们发着紫外线和X射线的光,在灾难性的超新星爆发中自我毁灭,并坍缩成“贪得无厌”的黑洞。它们用强烈的辐射淹没了宇宙,这种辐射穿透剩余的中性氢,使气体再度变回电离的等离子态。宇宙中经历了又一次伟大的相变,第一批恒星开启了宇宙黎明,接着就是再电离时期。但这仅仅是再电离的能量来源的其中一种假设。事实上,有关这段时期的诸多细节仍然是空白。

渐渐的,宇宙中出现了气体团、恒星、星系,似乎剩下的就是无尽的“虚空”。看起来,宇宙好像已经把暴力激烈的过去抛诸脑后,开始了一种更为“安静”的生活。然而,不要被表象蒙蔽。宇宙的膨胀从未停止,甚至在宇宙演化的后期开始加速。20世纪末,两组科学家几乎同时从超新星爆发中发现了宇宙加速膨胀的证据,但我们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基于现有的理论模型,解释这一事实的一种主流假说理论被称为暗能量。

神秘的暗能量在今天的宇宙中依旧存在,甚至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和暗物质在一起构成的“黑暗物理学”,是如今科学中最大的谜团所在,也是许多科学家追寻的目标。

大约46亿年前,一件看似毫不起眼的事情在宇宙中发生了。在某个普通星系(银河系)的某片普通的区域(猎户座旋臂)中,某个普通的气体云(太阳星云)开始坍缩,这段“舞蹈”在宇宙中屡见不鲜。气体云形成一个圆盘,中心的核达到临界阈值,成为一颗恒星(太阳)。

残存的碎片合并成了恒星周围的行星。一些在圆盘靠外部分的行星体积巨大,包含大量的氢和氦。而内侧的行星则要小巧的多,大多是岩质行星,挤在新生恒星周围温暖而舒适的地方。其中的一个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园。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内侧所有行星中,只有地球拥有体积较大的卫星,且仅有一颗长期稳定的卫星。原先,科学家对月球的形成有诸多猜想。

直到半个多世纪前,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月岩提供了一些最直接的证据。这些月岩讲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故事,月岩的成分与地球很相似,表明两个天体并非全然无关;但两者也存在着细微而关键的差别,说明月球并非完全来自地球。目前有一种主流的解释是,月球是在太阳系初期的混乱时刻,某个火星大小的巨大天体与地球相撞的结果,所以月球既有来自地球的材料,又有一些外来物质。

地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位置绝佳。

如果地球轨道离太阳更近一些,海洋就会蒸发,如果它离太阳更远一点,海洋就会结冰。当太阳系的混乱逐渐平息,这个“恰到好处”让地球得以孕育生命。在所有生命中,一类名叫哺乳动物的群体里,有一群脑袋特别大的灵长目,最终演化出了一个特殊的智慧物种——智人。我们智人花了很久才学会仰望并思考星空,又花了更长的时间才把那些有关宇宙的碎片拼凑起来。大约500年前,一种理解自然的新方法被建立,现在我们称它为科学。

作为科学中最年轻的领域之一,宇宙学是将整个宇宙作为一个单一的物理对象进行研究。直到100年前,埃德温·哈勃发现了宇宙的膨胀,宇宙学才有了一个明确的开端。到了1965年,宇宙微波背景才被偶然发现。就在同一个十年里,我们意识到恒星对重元素的诞生至关重要。暴胀理论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才刚刚起步。

20世纪中叶,哈勃曾说,“带着自己的五感,人类开始探索周围的宇宙,并将这场冒险命名为科学”。半个多世纪后,尼尔·泰森和唐纳德·戈德史密斯两位天文学家风趣地将这句话改成,“带着自己的五感,以及望远镜、显微镜、质谱仪、地震仪、磁力计、粒子探测器、加速器和记录整个电磁波谱辐射的设备,我们开始探索周围的宇宙,并将这场冒险命名为科学”。在不断的追问中,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也还有更多问题等待着解答。

UUID: 8d8bddcc-5e6c-4d7e-b17a-37a10dc4838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原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8-13_宇宙的10个关键瞬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