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季的海量招聘信息中,忽然出现几则超尘脱俗的广告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杭州灵隐寺招新媒体小编,要求至少本科以上,KPI考核随缘;湖州法华寺招短视频编辑,正式录用后月薪万元。成为佛系青年,与大师们一同隐居深山,不用出家,还有工资可拿。听上去实在使人向往。
关于寺院这种仿佛自带灵力光芒和神秘色彩的地方,人们总有各种好奇。从古至今,寺院是如何维持日常运作的?和尚们真的很有钱吗?不是出家人在寺院里有怎样的感受?佛家也会追随时尚潮流吗?让我们回到历史岁月,从佛教初传的时期开始,主要讲讲关于汉传佛教的种种迷思。
佛教诞生之初,释迦牟尼有关于财富的戒律,强调不计生计和不蓄私财。出家人再求清净,也还是要吃饭的。佛家并不主张贫穷,出于慈悲之心与朴素的财富观,希望众生衣食丰足。中国最初的僧团是不占有固定财产的,僧人多为外国人,由朝廷和西域供养。魏晋时期,中国本土的僧人逐渐增多,但仍然主要依靠各方布施维生。
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出现,寺院聚敛财富也逐渐不再是种禁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寺已基本形成三类:官寺、私寺和民寺。王公贵族崇佛,庶黎百姓几乎全民信佛,佛教盛极一时,大量的财富从信众手中流向寺僧。佛寺逐渐从一个完全的宗教组织转变为兼具宗教与经济功能的一种实体。
南北朝到隋唐前期,是寺院经济最为强大的时期。寺院的上层僧侣,往往也是寺院地主。寺院将土地租给农民,收取地租。寺院经商,根本不是当代奇闻,魏晋南北朝时期,拥有强大经济基础的寺院会参与商业活动,甚至有高利贷业务。
唐代也延续了魏晋南北朝的寺院经济,皇家因崇佛而给予了大量特权和赏赐。佛教历史上有四次灭佛运动,主要原因是过度发展的寺院经济给国家带来了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灭佛运动反反复复,佛教却总会再度兴盛起来。
宋元时期,寺院地位有所衰落,不过因为宋朝发达的商品经济,寺院商业繁荣。明清时期,出现较为矛盾的局面,一方面中央集权的加强使佛教地位江河日下,一方面官方又借助佛学思想加强统治。
在当代,成为职业僧人并不能月入数万。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宗教教职人员的经济收入远低于当地民众的平均水平。佛教教职人员的月收入为397元,属于苦行僧的类型。佛寺的财产为集体所有,僧人不被允许分配钱财,个人基本收入仅是寺庙发放的生活补贴。
不过,德高望重名气较大的僧人有许多其它方式可以创收,例如被邀请外出去讲经、诵经等。对于佛寺而言,维持开支主要依靠收取地租、看管香火、信众布施等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环境和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古代的寺院经济方式几乎完全无以为继。
在这种情形下,佛寺发展出新的经营方式。在城郊及农村地区,寺院实行“农禅并重”,开展生产自养;而在风景名胜地区的寺院,则以旅游、接待和香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这些经营方式帮助佛寺实现了“自养”的原则。
在当代,清净淡泊、普渡众生仍然是佛门最主要的底色。至于所谓“和尚都很有钱”的印象,的确是一种偏见。佛寺外的佛教徒,佛寺内的“在家人”也与佛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居士”,就是与出家人相对应的一群人,他们在家修道,遵循佛教教义。
在寺院工作的人员,其实和在其它单位上班差不多。寺庙的宗教活动需要有人记录、拍摄、宣传,日常事务需要有人打理。佛寺招聘文宣工作者,乍听很神奇,细想来完全是情理之中。佛寺的生活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轻松,清静是有的,寂寞是有的,禅意的启发也一定是有的。许多并非佛门子弟的人登上高山,走入寺门,无非都是为了获得一段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去寻去一份通透、清澄、自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