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被曝的“四川男教师梁某性侵案”,今天有2名当年的受害者站出来了。前后背景是这样:几个月前,一群四川省的男青年在网上发帖,说自己曾经遭受中学时期的老师梁某性侵,一些侵犯甚至发生在他们上大学期间。“梁某是四川省宜宾市高中班主任,伪装成对学生做心理疏导,在十年间猥亵了20多名男学生”。这是我国首例男性教师大面积猥亵14周岁以上男性学生而进入刑事司法程序的案件,上了微博热搜。
2名受害者说,此事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创伤。站出来,是为了希望能终止犯罪,也想让社会能够意识到,男生也需要被保护。一位受害者回忆道:“当时事情发生以后,我自己是出于对性侵害的羞耻和对于法律的无知,自己当时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另一名受害者说:“这件事直接影响到了高考成绩,长期来看,对男生和女生都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在性侵案中,我们很多焦点都在女孩身上。
但你可能不知道,男孩子遭遇的性侵,其实与女孩不相上下(甚至更多)。根据2002至2012年间的27项中国儿童性侵的研究(《中国的儿童性侵:对2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在中国,男童遭遇性侵的盛行率是13.8%,与女童遭遇性侵的盛行率15.3%不相上下。
而2008年,瑞银慈善基金会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做的有关儿童性侵的长期调查发现,受侵犯的男生数量甚至比女生还要高出2.7%;曾经经历过性侵的儿童总数,是家长报告的8倍。2019年,BBC纪录片《被性侵的男性:打破沉默》更是披露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每小时,约有8名男性遭到性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1/6的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性侵。
可是90%的受害者对此穷其一生保持缄默——对于大多数男性性侵受害者而言,“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加害者”的固有二元对立假设,阻碍了许多男性求助,“性别”是他们创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难以开口的痛点。记得在初中性教育课上,老师为避免尴尬会刻意支开男孩子,只对女生进行防性侵教育。
可是避而不谈不代表不存在,以下是有关男性遭遇性侵的几个事实,有点触目惊心:1、任何男孩和男人都有可能被性侵,与他们多“man”无关;2、如果男孩在被侵犯的过程中勃起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愿意被别人操控和侵犯,也并不意味着他在自己被侵犯的事件中,因生理反应而“有错”;3、性侵事件对于男孩、女孩,男人、女人的形式或有异同,可是受害者所承受的伤害是同样的;4、性侵男童的可以是直男、同性恋男子,也可以是女性。
因为力量的不对等,让加性侵儿童的人会用体格优势威胁受害者;地位的不对等让上位者得以威胁下位者。儿童——在这些事件中,从心智、体格、资源、地位等方方面面都是天平上较轻的那个,所以,加害者性侵儿童的核心是利用了他们的脆弱,而与加害者的性别、性取向都无关。5、无论他是同性恋、直男还是双性恋,一个男孩的性取向不是、也不会由他被性侵这件事左右。
有些时候,侵犯男童时,加害者会用“你会喜欢这样的”一类字眼诱导男童,从而使得这些男童事后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困惑——尤其是那些在被侵害时勃起和射精的男孩。但是,性取向和性侵事件完全没有关系,性取向是要每个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慢慢探索明确的,将性侵这件事的重点放在“侵害”的部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件事。6、亲人也可能是性侵男性事件中的加害者。一个曾被性侵的男孩说,他的父亲第一反应竟然是:“幸亏你是男孩。
”——这种话看起来简直像世界未解之谜一样。失去对身体的掌控,不管对男性女性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更过分的是,那些曾遭遇性侵的男性,甚至可能背负另一种标签化的偏见:“长大后他们也会去侵犯别人”——它像一根针,既扎了受害者的心又缝住了他们的嘴:他们经历过被侵犯的恐惧,还要害怕讲出口后被人当作是报复社会的危险动物。他们是受害者,是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需要的是不带偏见的倾听。
性教育的意义,是保护性别的权利,而不是只保护某一种性别的权利。那些张大了嘴却喊不出声的男孩们啊,他们的故事也需要有人来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