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新股申购,即将开启属于它的科创板之旅。科创板创立刚满一年,“中科院系”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已有5家。一年的时间,科创板对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作用逐渐显现。从2019年7月22日首批25家公司在上交所挂牌至今,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过140家,其中“硬科技”企业就有133家之多。
一批芯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设备、新材料等领域的科创企业获得资本市场的助力,无数科创人的梦想被点燃。中科星图是一家面向政府、企业及特种领域用户提供“数字地球”产品并以此为核心的软硬件服务商,用户覆盖自然资源、交通、气象、海洋、环保、应急等行业应用,是面向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精准扶贫等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兴软件平台。在上市前,中科星图一向低调;在科创板上市后,中科星图一下子打开了知名度。
“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科星图副总经理唐德可告诉《中国科学报》,“借助资本的力量可以把我们的技术能力进一步放大,而且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大背景下,尽快在行业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国产自主可控的替代,也是我们的机遇。”国盾量子董事长彭承志更是在上市仪式上多次表露“初心”。在7月9日的敲钟仪式上,彭承志表示“初心依旧”:“上市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未来前景广阔、任重道远。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依托北京交通大学成立,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自主CBTC信号系统核心技术的高科技公司,致力于建立一个适用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磁悬浮三大领域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和产品体系。“交控科技的技术门槛比较高,进入资本市场融得资本后,为我们进一步持续创新提供了保障和条件。”7月22日,在“2020科创领军者峰会”上,交控科技董事长郜春海在致辞演讲中感慨万分。
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试验田”,担当着科技创新的重任,研发投入是检验科创板企业“硬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标。《中国科学报》观察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研发投入普遍更为“大方”。多数科创板公司非常重视研发投入。来自证券机构的调研数据显示,在科创板已上市公司中,2019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为12.9%。由此可见,科创板公司“硬科技”特色明显,板块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科创板施行注册制,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要求有所松绑,对一些技术研发周期长、研发需要重资产的企业相对宽容,这让在科创板融资的企业可以在研发和市场布局上更为从容。在相对宽松的资本环境下,科创板上市公司的老总们纷纷开始“更长久的打算”。此外,在科创板上市更受瞩目,这给相关企业在知名度、人才吸引方面也带来一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