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怀念的超长续航手机,为什么买不到了?事情要从最近OPPO发布125W手机快充技术说起。在这次由工程师主持的发布会中,OPPO除了125W快充技术外,还发布了两枚超高功率密度、支持多种充电协议的充电头。行业在向着易用、通用的方向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预见,一个小充电头、一根线、一个移动电源,就可以为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型笔记本电脑等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充电的使用场景。
但这项技术,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例如在快充相关的问题下,你总能见到这样的评论——我们要的是大电池,是一天一充而不是十分钟充满?我们能说用户需求错了吗?福特和马车的故事在数码圈里讲了八百回,为的就是证明一个“消费者的确错了”。这种论调说出来容易让人感到冒犯,承认是不可能承认的,但你看,厂商和用户一起用脚投票的结果却无比符合这个逻辑。
知名科技媒体“爱范儿”有一篇围绕快充的评论文章《15分钟就能充满一台手机后,还会有「续航焦虑」吗?》,深度分析了手机电池、快充与电量焦虑的问题。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尽管电池技术有进步,但厂商没有选择提升总续航时间的产品策略。其中一些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手机更费电了。因此,快充被开发出来,以解决频繁充电的负面影响,但快充功率继续提高的边际效用递减,快充技术摸到了“再快下去也没区别”的瓶颈。
因此,续航仍然是大部分人的刚需,还是需要厂商注意的。
如果给手机塞电池就能大卖,为什么不呢?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是不是现在的手机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所以可以放心地原地踏步?举个例子。苹果经常将新款iPhone的电池描述为“续航时间相当于上一代iPhone”。是苹果不想混了?当然,在苹果的理解中,也许现在的电池容量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了。
数据告诉我们电池差不多够用了,那电量焦虑从何而来?这源于“平均”并没有那么可靠。第一,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固定的。今天没怎么用手机,剩下一半电池回家;明天工作不饱和,摸鱼打了一天游戏,还不到下班就得充电——这源于个人需求的不固定。第二,如果我们将所有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间列出来,那它应该是一个这样的曲线。如果厂商按绝大多数用户规划产品,总会有少部分的重度使用者在规划之外。
但是,重度的使用者很可能刚好又是社交网络中比较有存在感的那些人。
解决焦虑的办法有两种。从市场结果来看,为什么搞快充的赢过了搞大电池的?一个原因是产品形象(体积与重量),给手机内置个充电宝是糟糕的决定,它本质上是为了少部分正态分布右侧的人,牺牲了左边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体验。
另一个原因,是电池容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装备一个大电池的容错率仍然不是100%——一个典型的数据,今年某款搭载4000mAh电池的骁龙865核心手机,其官方续航测试称可连续游戏7.5小时,这已经是相当极端的测试,但仍然架不住有人一天玩10个小时;如果想贯彻一天一充,那恐怕得测试一个手机全功率运转16小时需要多大电池了。
最后一个问题:给这些重度用户做一块大电池真的很难吗?真的很难。
满足所有人用一天是天方夜谭,但用相对更大的电池,满足特定用户群体是可行的。如今的大容量电池往往只存在于主打游戏功能的手机上,它是为了让你能多玩一会儿,而不是为了保证你一天不充电。相应地,更高功率的快充往往也先用在了这些游戏手机上。它们不是用一天、充一晚的老古董。它们往往有着不错的芯片、更大的电池,至于相机屏幕和设计工艺就“够用主义”,以换取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
毋庸置疑,这是很多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产品。
事实上,符合所有人需求的产品是不存在的,没有短板的产品也是不存在的。另一个惨痛的事实是,长板足够优秀、面向小众用户的手机产品往往以失败告终,更何况超大电池这种为了满足部分需求强行制造短板的产品们。手机电池的发展方向,不是玩家喊着“五千毫安”就会逆转的。
有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比如快充协议的兼容度在提高,以及无线充电器的渗透率提升,最终总会让电池问题不那么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同理,不具备快充功能、自带三种接口的老一代共享充电宝,也是上一个时代的产品,一只脚已经踩在了淘汰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