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 余青葭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20-07-30

本文介绍了抹茶的历史、文化及其在日本的发展,包括抹茶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法。抹茶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并发展出独特的制茶工艺,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文章还提供了抹茶的初级入门教程,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制作和享用抹茶。

吃货当久了,有时候不需要舌头,单凭一双火眼金睛就能识别味道:蛋糕、饼干、冰激凌、奶茶……只要看起来是翠绿色的,就明白了:“哦,抹茶味的。”面对如此清新甜柔的美味,这谁扛得住啊?本抹茶爱好者,什么都要抹茶味的。啥也别说了,先来感受一波抹茶攻击,再顺便看看抹茶“漂洋过海”的故事吧。

抹茶是食品界的“和风”代表,看到抹茶就会想起日本。但日本抹茶的源头,其实是中国。在隋唐时期,茶就已经是中国人的日常饮料了。当时制茶会把茶叶磨成粉末,所以叫“末茶”。宋代,末茶发展达到鼎盛,文献中留下了详细的制法记录:蒸煮新鲜茶叶(称为“蒸青”),进而研磨成膏,再压制成块,烘焙脱水储存,待要饮用时,再碾成细粉。由于当时最流行制作精致的圆形茶饼,所以末茶也被称为“团茶”。

喝末茶可不是拿热水冲一下就完了,冲泡还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点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描述了点茶的过程:点茶者拿着竹制的茶筅,灵活地转动手腕,快速搅打茶汤,就像打鸡蛋一样,要搅到碗中泛起白沫,泡沫洁白、细腻均匀为佳。很多日本茶师制作抹茶的流程,也和这个非常相近。

听着好像不麻烦,我们来看几个制茶器具,感受一下:唐代银茶匙(用来舀茶粉)、唐代银茶笼(盛放茶饼)、宋代白釉茶碾(碾磨茶饼)、宋代油滴盏(用于点茶)。制茶的每一步都有专门的器具,工艺复杂,背后耗费的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到了明代,朱元璋崇尚勤俭节约,便下令“罢造团茶”。这时,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末茶被散茶取代,就在中国逐渐失传了……

谁想到,在中国失传的末茶,却漂洋过海到日本落地生根了。

南宋时,日本一位荣西禅师曾两次来华学佛,回国时带去了茶籽、茶具以及《茶经》手抄本,并写成了日本的第一部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记载了末茶的制法、吃法与效用。日本抹茶文化就这么开始了。为什么中国“末茶”到了日本,就变成了“抹茶”?主流说法是同音字错用、以讹传讹,但也有人认为,“抹”是在强调用手转动石磨的动作,因为最初的末茶,需要饮茶者自己研磨茶粉。

1215年,镰仓幕府将军源实朝因宿醉而患病,荣西禅师用抹茶茶饮治愈了他,同时献上了《吃茶养生记》。从此,抹茶被当成解酒良药、养生饮料,在日本形成了全民饮茶的风潮。19世纪画作《御茶壶之卷》局部,描绘了日本武士的饮茶场景。

抹茶在日本发扬光大,与其制茶工艺是分不开的。日本抹茶虽然和中国末茶相似,但也有几个不同的工艺:覆盖栽培、蒸汽杀青、石磨研磨。

无论是制茶工艺还是日本茶道,都非常复杂,如果你想自己体验一把,我们准备了一套“初级入门教程”。首先你要准备三样东西:抹茶粉、一个大口略有深度的茶碗、用来搅拌的茶筅(竹穗根数在80~120穗)。将常温水倒入茶杯,浸泡茶筅,让竹条吸水软化,更具弹性。若是全新或很久没用的茶筅,穗尖很容易折断,需要浸泡20分钟以上。将一小匙(约2克,一毛钱硬币大小)抹茶粉末舀入茶碗中。

向茶碗中注入一点点常温水,注意不要直接浇在茶粉上,而是让水沿着茶碗边缘缓缓流入。用茶筅的前端搅拌30秒,拌开结块的粉末,使茶粉与水充分混合成浓稠的“糊糊”。继续注入50~60毫升的热水(70~80℃即可)。热水温度越高,抹茶的香气就越明显,也更容易搅出泡沫。但如果你用太烫的水,茶汤会发涩发苦。用茶筅迅速搅拌30秒,将空气打入茶碗底部,产生大量细腻的泡沫,并使茶香进一步散发。

等茶汤冷却到60℃,开喝!抹茶攻击最后一波,biu~溜了溜了买抹茶去了!

UUID: cf278250-5a69-40cf-8236-4af93d40f12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7-30_饿了吗,进来感受抹茶攻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