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高分子纤维博士生,和织布工有啥区别

作者: Leaf

来源: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发布日期: 2020-07-28

本文讲述了一位高分子纤维博士生的科研经历,从搭建仪器到维修仪器,再到测试纤维性能,展现了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当微信头像闪动,给我发消息的,可能是师兄叫我去吃午饭,可能是师兄叫我去吃晚饭,还可能是,师弟告诉我纺丝机又坏了。别误会,我不是机械工程师,也不来自蓝翔,我的维修经验全部来自——漫长的高分子纤维博士生涯。至于高分子纤维和机械维修有啥关系,还得从我博士课题说起。读博士,从搭建仪器平台开始。我的博士课题是纤维状仿生皮肤,简单地说,就是把仿生皮肤材料做成纤维状,戏称“高分子织布工”。

拿到“纤维状仿生皮肤”这个课题,是在一次组会上。那时我完全没预见到,这个课题会和机械维修扯上什么关系。毕竟,我满眼只有导师画的大饼,“仿生皮肤作为一种新型材料,不仅能模拟人体皮肤对力学刺激、温度变化的反应,还能拓展人类皮肤的感知能力。”人类皮肤可以感知到最基本的温度、力度,但无法收集湿度、磁场、声波等诸多信息。而这些,仿生皮肤可以做到。

这不仅能赋予人类全新的触觉体验,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比如健康管理、人机互动,甚至——医学。传统的外科手术机器人,只能通过摄像头,提供患者体内的影像资料。如果给它穿上仿生皮肤,医生就能通过仿生皮肤反馈的数据,更准确地判断患者体内的各项指标。而导师说的纤维状仿生皮肤,就是利用纤维材料机械性能优异、编织方便等特点,将仿生皮肤做成衣物穿戴,应用范围将会更广阔。

那一次会议,导师口若悬河,我心潮澎湃,畅想着未来某款可根据环境变色的仿生衣服就来自我的研究!于是,在极端兴奋的状态下,我和导师一拍即合,成功地领到了纤维状仿生皮肤的课题。在我雄心壮志地准备拓宽人类感知能力时,导师轻飘飘来了句:那好,你去把纺丝机搭建一下吧。Emmm,啥?是的,你没看错,我的博士之路,始于搭建纺丝机。展望一时爽,实验火葬场。

等我从展望未来中冷静下来,才想明白一个问题:纤维状仿生皮肤是一个全新的方向,而我们组在这个领域毫无积淀——这意味着,所有实验的仪器都要自己动手搭,包括做材料的仪器、测试材料的仪器,以及这些仪器的维修。后悔是不可能后悔的,多年科研经验告诉我:当你不能反悔,最好选择顺从享受。

经过一段时间幸福的摸索,我了解到:目前,工业上成熟的纤维制作仪器和方法有很多,但那是复杂精密的工业系统才能做到的事,凭博士生的一己之力,能搭建出一个比较寒酸的版本就谢天谢地了。于是,在翻阅众多文献后,我选择了挑战比较小的仪器和方法:注射泵和湿法纺丝技术。湿法纺丝技术步骤很简易:将纺丝液从注射泵纤细的针头里,挤到凝固浴中,等凝固浴快速吸收纺丝液里的溶剂后,就能得到纤维状的溶质——纤维状仿生皮肤。

虽说仪器看起来简单,搭建起来也不容易。想找到合适的材料,和供货商之间就进行了无数次斗智斗勇。你能想象一个高分子纤维博士每天穿梭于1688各个店家中,寻找可靠的“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吗?我能!材料到手,还要经过一系列搭建、调试,因为我需要的材料,比如注射泵、针头、凝固浴槽、收丝轴等,在市场上没有匹配成套的,需要逐一购买。为了规格统一,每次买前我都要仔细对比规格数据,比买衣服都认真!

当卖家数据也不准确时,购买就成了一场拉锯战。就这样,等终于搭建好仪器,大半年已经过去了。仪器修的好,每天下班早。现在万事俱备只欠纺丝了,我踌躇满志地开始了纺织纤维状离子皮肤。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我和成功纺出材料,还有上百次维修仪器的距离。我选择的湿法纺丝技术,仪器虽然一目了然,但总是莫名其妙就停工不干了。

作为有化学背景,又身处复杂实验室的织布工,我深知任何东西出了问题,都不能自己瞎捣鼓,于是我乖乖地去咨询了工程师。工程师百忙之中回复我:压力过载了。原来,当纺丝液过于黏稠时,注射泵推进会出现压力过载,为了保护轴承,仪器会自动停止。由此,我踏上了调配纺丝液浓度的漫漫之路。

这些年,我研究了20多种材料,为了找到合适浓度,每种材料至少要准备5种不同浓度,而调配一种浓度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上百天就这样眨眼而过。即便如此,注射泵的推进轴承还是会经常断裂。心碎一地的同时,我只能赶紧淘宝下单购买轴承。接下来的三五天跟导师汇报实验进度时,我强颜欢笑,答:阅读文献。当然,也有运气好的时候,机器能够连续地制备纤维。这时候的天,都格外蓝。尽管,当天的上海可能是阴天。

测性能是一门玄学。作为一个高分子织布工,会建仪器、修仪器、织出纤维,还不能满足科研需求,最重要的是测试纤维的性能如何。毕竟只有具有良好传感性能的纤维,才配做成可穿戴的传感衣物。于是,我搭建了全新的性能测试平台,这包括了能测试电阻、力学、湿度、温度等因素的仪器。显然,同样是DIY的仪器,它们很简陋以及——经常坏。曾见过一张印象很深的图片,实验博士的日常时间分布:修机器的时间占到了一半。

但对于我来说,修机器占到了我实验时间的80%以上。电阻仪会因为接线不稳定而经常断路,力学仪器的软件会因为数据量过大而死机,湿度仪器会经常烧干水槽,控温板会因为扰动过大而报警。仪器不稳定时,测试出的材料性能数据也不稳定。今天的数据和昨天的对不上,上午的数据和下午的不一样,甚至我测的数据和师弟测的数据又不一样。所以,偶尔测出材料优秀的性能时,我并不高兴——无法重现的数据,不是能发论文的好数据。

当时,我面临一个材料科研界新手常见的困惑:一样的材料,为什么师兄师姐测试材料的性能数据比自己做的稳定得多?很多个月后,当我修好了仪器,终于得出稳定的数据,忽然领悟了答案:因为师兄师姐仪器比你修得好。不是玩笑,仪器修得好,往往意味着他们对仪器原理的理解也更深刻。不了解仪器时,做实验只是盲目地跟随实验步骤,其实没有完全掌握实验原理。

这在重复前人实验时问题不大,但当你开始做自己的课题,设计全新的实验,不懂仪器就会让你的实验成为一门玄学,数据稳定与否,全凭运气。所以,看上去像浪费时间的维修仪器,实际上,是了解科研原理必不可缺的步骤。我的博导总说: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拓展人类的未知领域。多年的科研经验告诉我:爬上前人的肩膀是痛苦的,再往前拓展一小步是茫然的。而修仪器是爬上前人肩膀的必经之路,起码,让你茫然的探索不再盲目。

UUID: f8f41e45-bf31-4dc1-8959-36af325c627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7-28_我,一个高分子纤维博士生,和织布工有啥区别.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