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为何会使人丧失嗅觉
大量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初期会出现嗅觉丧失的现象,嗅觉丧失也成为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重要症状。不过,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研究中,哈佛医学院领导的团队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嗅觉神经元并不表达编码ACE2受体蛋白的基因,相反,执行这一功能的是为嗅觉神经元提供代谢与结构支持的细胞,以及一些特定的干细胞及血管细胞。
进一步的免疫染色研究也证实,ACE2在嗅上皮支持细胞和嗅球外周细胞中大量表达。
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抵达北美洲
传统观点认为,人类在约1.3万年前首次抵达美洲。但两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揭示,人类早在3万年前就在北美洲居住了。一项研究描述了萨卡特卡斯洞穴的发掘成果。科学家结合测年证据,发现这个洞穴在3万年前至1.3万年前曾被人类占领。
在第二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定了北美洲和白令陆桥(此前连接美洲和俄罗斯的地区)考古遗址的放射性碳和释光年代,发现前克洛维斯人群的存在至少可追溯至末次盛冰期(约2.6万-1.9万年前)。以上研究显示,北美洲开始有少量人类居住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早得多,可能在末次盛冰期之前。
追溯天花病毒感染人体的历史
由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曾是最致命的人类疾病之一。此前,天花病毒最早的基因证据只能回溯到17世纪中期。
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最新研究通过从古人遗骸中分离出的病毒DNA发现,北欧在7世纪已存在天花,从而将最早的天花感染证据向前推进了近1000年。这项研究还揭示了天花病毒的一个先前未知、现已绝迹的分支,该分支可能在整个欧洲的维京时代已广泛存在,并且有可能在北欧广泛传播多个世纪后演变为具高度致命毒性的现代病毒株。
3D打印“乐高砖块”组织修复
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的支架可供组织修复,已经常用于再生医学等领域。不过,这类支架难以适用于一些特定尺寸。受乐高积木启发,科学家3D打印出了可使组织附着在其上生长的微型支架“砖块”。这些砖块是边长1.5毫米的β-磷酸三钙空心立方体,可以组合成不同形状的支架,这为植入人体不同部位提供了极大灵活性。此外,它们内部还可填充含生长因子的水凝胶,定点促进组织再生。
这为更精确和快速地修复组织(如骨折康复)提供了可能。该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
罕见陨石揭示太阳系早期新型天体
落在地球上的陨石多为太阳系早期星子的碎片,科学家之前认为这类天体只有早期完全熔化与未熔化两类。但罕见的IIE型铁陨石却来自既有熔化层又有未熔化层的星子。
在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两颗IIE铁陨石样本中铁镍矿物的磁性方向后发现,许多颗粒中的电子排列方向相似,表明母体极有可能具有一颗能产生磁场的金属熔融内核。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这些陨石可能源于含液态核的星子与其他天体的碰撞。该研究也说明,太阳系中早期天体的多样性可能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新冠病毒通过伪装入侵细胞
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是如何通过伪装,入侵宿主细胞的。新冠病毒会产生非结构蛋白16(nsp 16)酶修饰信使RNA,宿主细胞误认为这种修饰后的信使RNA来自于细胞自身,从而允许病毒进入。在这项研究中,得克萨斯大学的科学家破解了nsp 16酶的三维结构,为开发药物抑制nsp 16修饰病毒,从而为免疫系统识别并抵抗新冠病毒提供了可能。
“希望”号传回首张远望火星照片
7月24日,阿联酋“希望”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100万千米后,首次传回了从地球附近远望火星的照片。“希望”号于7月20日发射升空,按照计划,其在飞行200天后,将于明年2月抵达火星轨道,并通过探索成像仪、红外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对火星气候及天气进行探测研究。
我国资源三号03卫星成功发射
7月25日,资源三号03卫星搭乘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五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资源三号03星是一颗高分辨率立体测绘卫星,将与资源三号01、02卫星组网运行,主要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立体影像和多光谱数据,为地理国情监测、国土资源调查、防灾减灾、农业水利、生态环境、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提供应用服务。
新冠疫情
截止北京时间7月27日8时30分,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时数据,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199796例,死亡病例647910例。超过150名美国医学专家日前发表公开信,呼吁美国决策者分清轻重缓急,立即停止重启经济,告诉公众关于新冠病毒的真相,直到疫情被控制在一定水平且有足够能力进行有效检测和密切接触者追踪时,才能尝试逐步开放。
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7月26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1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例(内蒙古2例,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57例(新疆41例,辽宁14例,吉林2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