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第一次看到肉豆蔻挂在树上的图片,是源于“杜牧你个流氓”梗。不过这是个乌龙事件,起因是有人把肉豆蔻的图片附会到了“豆蔻年华”中的“豆蔻”上。这里的豆蔻来自杜牧的诗句“豆蔻梢头二月初”,其实指的是姜科山姜属的植物,诗人把十二三岁的少女形容为豆蔻梢头娇嫩欲滴的白色花苞。
起初,“豆蔻”这个名字是山姜属植物如草豆蔻和艳山姜等等专属的,后来姜科其它香料植物也被统称为“豆蔻”,比如白豆蔻和绿豆蔻。最后在中国植物志中,“豆蔻”这个名字给了小豆蔻和白豆蔻所在的豆蔻属。肉豆蔻这个名字也来源于“豆蔻”,可能因为肉豆蔻味道与豆蔻类似吧。
肉豆蔻所在的肉豆蔻科是个几乎完全分布在热带的科,中国有分布的种类很少。肉豆蔻科很多属都有奇特的假种皮结构,当果实成熟时果皮裂开,露出颜色鲜艳的假种皮,代替果实吸引鸟类前来饱餐。鸟类可以消化假种皮,但是很难消化坚硬的种子,肉豆蔻科植物就借此把种子传播到远方。
肉豆蔻裂开的果实很有视觉冲击力,红色的“魔爪”让人印象深刻,而肉豆蔻果实的确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魔性,在无意中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欧洲传统香料主要是各种香草,而香草的香气大多容易挥发,长时间腌制或烹饪后,很多香草不能保持浓郁的香气。因此在欧洲,来自亚洲热带的肉豆蔻和其它几种香料(比如胡椒)相比显得弥足珍贵。
肉豆蔻果实有两部分可以做成香料,种子晾干后被称作nutmeg,而“魔爪”一样的假种皮晾干以后被称为mace。假种皮大概需要晾晒10到14天,晾晒时鲜艳的红色会逐渐变成橙色或褐色,而种子晾晒的时间比假种皮长得多,需要六到八周。
肉豆蔻在东南亚是极为常用的香料,中国虽然很早就从东南亚引入了肉豆蔻,但是它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只是一种常见的炖肉料、“十三香”中的一香。当欧洲人把肉豆蔻带到西方以后,肉豆蔻不只是用来腌肉,还被用于制作一些奇怪的甜品,比如米饭布丁。
中国分布的肉豆蔻属植物很少,只有分布于云南南部的云南肉豆蔻,以及分布于台湾兰屿的兰屿肉豆蔻和红头肉豆蔻。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 of China)认为兰屿肉豆蔻和红头肉豆蔻都是人类从菲律宾带往兰屿栽培的外来种。《婆娑伊那万——兰屿达悟的民族植物》一书则记载兰屿肉豆蔻为兰屿和绿岛原产;兰屿肉豆蔻在兰屿被称为Gago,意为“点火的灯油”,因其种子富含油脂,用于榨油点灯以及制作染料。
肉豆蔻属植物的种子对动物有一定的毒性,这能防止动物在吃掉假种皮时啃食其种子。在作为香料使用时,由于剂量较小,肉豆蔻的种仁可以说是几乎无毒的。种子中的肉豆蔻醚和榄香素有麻醉和致幻的作用,如果大剂量食用就有可能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