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申请失利是在所难免的事,但是天道酬勤。去年11月,Sarah McNaughton递交了一份经费申请,第二天她便写下了能提高下次成功率的所有秘诀。在她的一连串秘诀里写着,要发表关键性论文,要培养新的合作,还要收集初始数据。McNaughton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一名营养学研究员,通过研究饮食模式寻找能改善公共卫生的方式。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她希望能招募志愿者使用可穿戴相机,捕捉影响他们生活中食物选择的因素,这样她便能确定,这些因素如何因个人营养知识和烹饪水平而产生差异。
一个好的想法不等于肯定会中标。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17年的数据(现有最新数据),有经费金额将近40亿美元的项目被拒绝单纯是因为它们超出了基金会的预算,即使评审人对这些项目的评价是好或非常好。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2017年的研究经费的总体成功率为20.5%(现有最新数据)。在伦敦的生物医学研究资助机构惠康(Wellcome),约有50%的申请都能通过第一阶段。其中约20%在2017-2018年得到了经费。而McNaughton向NHMRC申请的Investigator Grant类别里,2019年的申请成功率只有7%。
经历过这种身心煎熬的前辈会告诉你,准备好被否决是基金申请的关键一环。全世界的研究经费都是僧多粥少,所以竞争也格外激烈。被拒后如何重振旗鼓,战胜了情绪上的这一关后,申请人接下来应该向资助机构请求反馈。与拒信同时发出的反馈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它取决于你申请的机构,你申请的项目,以及你的申请最后到了哪一步。
研究人员在收到了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后,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申请书的优缺点。千万不要认为反馈是针对你个人的。评审人其实希望你能表现出色,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花时间审阅你的基金,并给予反馈。有评审意见肯定比什么都没有好。
研究人员还要决定是继续申请同一个资助项目,还是另找机会。评审的第一轮通常是评估申请人和申请内容与某个特定项目的整体匹配度,如果在这一轮就被刷下来,另找一家资助机构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一些受政府支持的机构,比如NSF,只面向基础研究,而其他机构,比如美国能源部,更关注具体任务,偏向资助更实用的项目。
坚持不懈是关键,如果资助机构允许,是可以向同一家机构重新申请经费的。重新申请的成功率比第一次申请时要高很多。一些项目会在放开重新申请前间隔一段时间,或设置年度或半年度申请截止日期。像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这些机构没有特定限制,但项目官建议不要匆匆递交一份刚修改过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