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推文,指出“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评价指标”,文章内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不少人更是被文章标题所误导,以为这是一项全国性措施,其实不然。目前这项举措只局限在山西省长治市内,属于地方性政策,没有全国推广,并且这项政策在去年就被提出了。
早在2019年6月中旬,山西省长治市就制定出台了《长治市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十大行动》,将裸眼视力纳入中考考核,正是“十大行动”中第七项行动“改革中考招生评价标准”提到的。2019年11月,在教育部主持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孙大军再次介绍到,将把裸眼视力做为该市中考的评价指标。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该市中考成绩中,身体素质占20分,其中裸眼视力和体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预计2022年中考开始执行。虽然只是地方性政策,但可以说它既不尊重科学,也缺乏实操性,甚至可以说是拍脑门儿想出来的。首先,裸眼视力受损不一定就是很多人认为的“近视”,还可能是其他病理因素引起的。即使在考核中能够准确、公正地排除病理性原因造成的裸眼视力受损,政策制定者显然也没有考虑到近视是一种复杂性疾病。
政策突出了学校和家庭的责任,侧面强调了环境对于近视防控的重要性,这当然没错,但近视不仅仅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的孩子,患近视的风险通常是父母均不近视的3倍左右,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但显然,政策书写上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因素的影响。其次,考核也没法完美实施。
因为眼睛度数在一定程度上有主观性,比如不同精神状态下,测出来的视力会有差异,而青少年眼睛度数的变化范围会更广,这也是为何对于12岁以下的孩子,测视力是要求散瞳的(最准确的是慢散瞳,需要连续滴3~5天的散瞳液)。又比如,现在有方法,可以让视力暂时恢复,如在考核前戴上角膜塑形镜(OK镜)进行矫正,虽然是一时起效,但仍然可以应付考核,这对真正的近视防控没有作用,反而会催生一系列无用的“暗箱”操作。
除了潜在的手术方式,目前真性近视是不可逆转的。但由于青少年的眼睛还在发育,近视手术一般适用于成年人,且要满足每年增长度数不超过50度。显然,即将经历中考的学生,做手术会受到限制。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对于已经发生近视的长治市青少年学生,如果2022年开始实施这项政策,从政策公平性上来说,也不是人人等同的。
2018年8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无论是纳入政绩,还是裸眼视力进入中考考核,教育领域的大坏境不改变,近视防控很难取得突出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