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想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踏上了前往火星的征程。
“天问”来自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在这首诗里,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同学化身好奇宝宝,对天地万物发起了一连串“灵魂拷问”。尤其是“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样的求知渴望,正对应着两千多年后的中国“走出”地球,探索遥远行星世界的坚定决心。
“天问”系列并不仅仅是中国火星任务的名称,而是中国接下来行星探测任务共有的名称。从这个角度来说,“天问”系列的目标是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行星舰队”,目标不可谓之不大。
天问一号将是我国自主发射的第一颗火星任务,利用1次发射完成“环绕”、“着陆”、“巡视”火星这3大任务,也就是所谓的“绕着巡”。
为了完成这样高难度的目标,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准备。长征五号:终于等到你。想要一次把3个大家伙运上火星,首先必须解决的难题就是运输工具——火箭。
尽管路程不等于直线距离,但去往更遥远的火星,依然需要我们有更强大的火箭。那就是——长征五号。
测控和数传:4亿公里外的讯息传递。5吨重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升空,但这才仅仅是个开头。火星最远时距离地球4亿公里,是地月距离的1000倍。而距离越远,不仅信号传输时间越长,更重要的是信号衰减也越剧烈。
着陆火星:挑战“探测器坟场”。即使顺利飞到火星附近,地面站也没和探测器失联,对于一个着陆任务来说,其实才只成功了一半。这一点也没有夸张。从1960年人类第一次尝试发射火星探测器至今,一共有15次火星着陆任务成功进入了火星大气层,但只有8次任务成功着陆并顺利开展探测工作——近一半的失败率让这颗红色星球至今还保有“探测器坟场”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