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既去过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又去过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一定会感觉到:这两座城市实在长得太像了。作为西欧文明的疯狂仰慕者,彼得大帝愣是把迷人的建筑和别致的城市布局从荷兰带了回来,在涅瓦河畔“复刻”了又一座阿姆斯特丹城。不过随他一同回来的远不止这些。一次筵席上的偶然尝试,让他无意中知晓了土豆的存在,他觉得这种原产于美洲的植物味道还不错,于是“顺手”把它们带了回来。
只是谁也不会想到,彼得大帝这个不经意间的举动,竟然大大丰富了市民的餐桌。在俄罗斯,光是土豆的做法,就有500多种。
就像韩国菜里多半少不了豆芽、胡萝卜和西葫芦一样,俄罗斯菜里也总少不了土豆、土豆和土豆。甭管是蒸的、煮的、汤的、炖的,还是煎的、炸的、焗的、拌的,土豆们上了烤架下油锅,一点都不含糊,仅凭一己之力,就打下了半本菜谱的江山。如果光是这样也就算了,它们还格外低调,风轻云淡间,深藏功与名。
俄罗斯的气候和土地天然就适合土豆的生长。这里出产的土豆淀粉含量很高,口感细腻绵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地下面包”。坊间甚至还有一句话:“理论上,人可以依靠黄油与土豆好好活到老。”于是,人们通常会把土豆当做主食来吃。在食堂里,俄罗斯人像中国人买米饭一样,向打饭师傅报出自己想要购买的土豆泥重量。
不仅是老百姓爱吃土豆,军队的士兵们也喜欢吃土豆,按照新颁布的俄军通用的1号定量标准,每人每天的食物多达25种:黑麦和小麦混合粉面包300克、一级小麦粉面包350克、一级小麦粉50克、各类谷物糁120克、通心粉食品30克、肉类250克、鱼类120克、植物油30克、黄油45克、奶酪10克、牛奶150克……而土豆的供应量则为600克……可见,战斗民族对土豆是有多钟爱。
没有薯片、薯条的春夏秋冬都是不完整的,一年四季并没有更迭,你只是虚度了它。随便在俄罗斯的超市里逛一逛,货架上总是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土豆零食。不过,俄罗斯人对土豆的热爱可绝不会止步于此,各种口味的速溶土豆泥、以土豆粉为原材料的脆性饼干,以及一种现场制作的“凉拌土豆”,才叫一个风格各异、浓墨重彩。
沙拉里没有土豆,就像生活中少了芬芳,兼容性超强的土豆,总会出现在各式各样的冷盘前菜里。有一款颜值超高,又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沙拉,叫做“披着毛皮大衣的鲱鱼”, 它以鲱鱼为主料,辅以洋葱、土豆、胡萝卜以及香芹。除此之外,还有奥利维尔沙拉、胡萝卜沙拉、或者干脆以土豆为主料的土豆沙拉,总之一句话,在俄罗斯如果没有土豆,恐怕真是不能成席了。
夏季的冷汤解暑,冬季的热汤暖胃,可是俄罗斯的冬季如此寒冷漫长,让肆无忌惮吃青菜的设想成为了一种奢望。好在把土豆丢进锅里,咕嘟咕嘟,总能炖出一锅喷香的汤。做主角出彩,做配角争光,土豆就是这么低调朴素又百搭,于是人们又把它包进了馅儿里。虽然从某种角度看,以土豆做馅,难免有种拿油饼卷面条的主食配主食之嫌。但从风味上来说,有了土豆的加入,饼、包、饺们,也的确又多了神气和骄傲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