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撤稿:邢立达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龙”假说存疑

作者: 学术君

来源: Nature

发布日期: 2020-07-23

Nature杂志封面文章报道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副教授团队发现史上最小恐龙化石,但随后遭到多位古生物学研究者质疑,认为其可能属于蜥蜴而非恐龙。最终,研究团队撤回论文,承认新的标本对原假说提出了疑问。

2020年3月12日,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人的一项重大发现,研究团队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小恐龙化石。然而就在2天后,多位古生物学研究者联名质疑邢立达及其合作者的“世界最小恐龙”研究,认为其并不属于恐龙或鸟,而很可能是件蜥蜴的头骨。

7月22日,最新一期Nature杂志发布撤稿说明,邢立达等作者团队表示:“我们作为作者,现撤回这篇论文,以免不准确的信息继续留在文献中。尽管对宽娅眼齿鸟(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的描述仍然是准确的,但一个新的尚未发表的标本给我们有关HPG-15-3的演化树位置的假说带来了疑问。

”2020年3月12日,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中美加科学家团队在一块发现于缅甸北部约有9900万年历史的琥珀中,描述了一块微小的像鸟头一样的颅骨,保存完整,喙后长度仅7.1毫米,表明该恐龙与现存最小的鸟类蜂鸟大小相当。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Jingmai K. O’Connor)、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拉尔斯·施米茨(Lars Schmitz)博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黎刚研究员,以及美国洛杉矶自然史博物馆恐龙研究院院长路易斯·恰普(Luis M. Chiappe)教授、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瑞安·麦凯勒教授(Ryan C. McKellar)、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易栖如博士等学者共同完成。

研究论文的题目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根据研究人员描述,这一发现代表了化石记录中先前缺失的一个标本,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证明了鸟类体型在进化过程早期便出现了极度小型化。

然而很快,六位古生物学研究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志恒、王敏、易鸿宇、卢静;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胡晗)在微信公众号“返朴”发表署名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指出论文断定这件不到2厘米的头骨属于鸟或广义恐龙的证据并不过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征更支持这件头骨属于某种蜥蜴。

如果这件化石不是鸟,也不是恐龙,那这项研究的一切结论,以及结论的外延、重要性和科学意义都将无从谈起。“返朴”公众号同时指出,如果这六位研究者的质疑成立,这篇论文将是古生物学史上最大的乌龙事件之一。3月19日,对“史上最小恐龙”提出质疑的6位学者的评议文章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同时,他们也经原始论文通讯作者同意,将其提交给了Nature杂志。

根据《中国科学报》的报道,6位古生物学者取得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黎刚(原始论文作者之一)提供的高分辨率CT扫描数据,重新分析扫描数据后发现,种种形态学证据表明,“眼齿鸟”与恐龙/鸟类的系统发育位置高度矛盾,而与蜥蜴类更为接近。5月29日,Nature官网在“史上最小恐龙”原论文页面发布更新说明——“读者们需要注意,有人对本文所描述的化石的演化树位置表示怀疑。

我们正在审查,一旦问题得到解决,我们将采取适当的编辑措施。”正如撤稿作者所说,“一个新的尚未发表的标本给我们有关HPG-15-3的演化树位置的假说带来了疑问”,那么,接下来随着更多证据的出现和发表,科学真相和远古奥秘也将逐渐明晰。

UUID: b8f9c682-0475-47e3-99cc-408257cb6de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学术头条公众号-pdf2txt/学术头条2020年-下/2020-07-23_Nature封面撤稿:邢立达等人的“史上最小恐龙”假说存疑.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