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水母,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生物呢?我想或许是藏身于水面下,饱含水分接近半透明的啫喱状、蘑菇伞盖一般的身体,摇曳着纤细的触手——分布广泛且容易饲养的海月水母,大概是多数人对“水母”的典型印象。实际上,早于恐龙出现在地球上的水母,包含的种类之多超乎想象。它们或是有美丽的颜色和斑点,或是体型超大不怕被欺负,有的也和你一样懒得动,只想当海草晒太阳,有的你甚至看不出它是水母。
当然,在大海中生存的它们有时也给人一种乘风破浪的印象,比如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在海中摇曳的纤长触手,可以长至30米长。每一根触手上布满了成千上万的刺胞,只待小鱼触碰到这些致命触手,原本如弹簧盘绕在刺胞内的刺丝便瞬间弹出,扎入小鱼体内,注入毒素使其麻痹。无法动弹的小鱼逐渐被拉起,由负责摄食的营养体(Gastrozooid)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和吸收。如此利器,使得僧帽水母成为绝佳的捕猎高手。
有研究发现,僧帽水母90%以上的食物来源正是外洋近海面的小鱼;相较之下,一些毒性较弱的水母则是以弱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虽然一般生活在热带海域的外洋,仍有一些僧帽水母会受季风影响乘上日本暖流,出现在中国的南海至东海一带,甚至被海浪推上海岸。如果你不幸碰到它的触手,就会瞬间体会到小智被皮卡丘电击的痛苦。僧帽水母刺胞内所含毒素是成分复杂的高分子蛋白质类毒素,触碰到人类皮肤的瞬间可以造成如高压触电般的剧痛,严重时可引发休克甚至致死。在日本,僧帽水母因此也有了“电气水母”的外号。
虽然有剧毒傍身,但僧帽水母在海中仍算不上所向披靡。有趣的是,它的天敌除了皮糙壳厚的海龟之外,还有看似弱小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这种小型海蛞蝓同样生活于热带至温带海域,常浮于海面随波逐流。当它遇到僧帽水母、银币水母或帆水母时,会奋力挥舞双翼凑上去大快朵颐,并且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这难得的“海中食堂”迁移。
不同于其他天敌仅仅是将水母当美餐消化,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会在进食过程中将水母触手上的刺胞完整吞下,并将其送至自己身体突起处的尖端,供自己防身使用。这种神奇的技能,被称为“盗刺胞”(cleptocnida)。
进入炎热的七月,到海边戏水消暑前,不妨多了解周边海域里的生物,特别是在水母容易出现的时期,下海玩水要尽量避免裸露大片皮肤,或者选择有防鲨防水母网的安全海滩玩耍。
遇到冲上海滩的水母,记得保持距离,切勿直接用手触摸。控制下自己的好奇心,基本就不会受伤。虽说僧帽水母身怀剧毒,可说到底那不过是用来捕食和防御的生存手段。即使它近年有数量增多且分布更广的趋势,追溯原因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海水升温等导致的结果。只要与其保持距离,它仍是一种乘风破浪又魅力非凡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