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写作,编辑有话说

作者: 范运年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07-16

本文讨论了工科学术专著写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建议,包括避免基础内容重复、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引用最新权威文献、使用表格替代冗长文字描述,以及在研究方法上求同存异等。

上半年因为疫情,出差组稿、参加学术会议都被取消,编辑们只能宅在家里出书了。作为编辑,能够沉下心好好看稿子,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尤其是看到一些写得认真、内容又好的书稿,真是非常喜悦!但完美的书稿比较难得,大部分书稿或多或少会有些小瑕疵。

看稿子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共性的细节问题,记录在此,与作者探讨。我是工科学术专著编辑,所以,本文中所写的学术专著,指的是工科类研究或者应用领域的学术著作。这类图书与基础专业教材有很大的区别,有一些内容重合,但要比专业教材更高、更深、更难。因此,撰写学术专著第一要注意的就是,太基础的内容,不要写。

有的作者比较细致,在写书的过程中希望面面俱到,恨不得把自己要写的核心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都在自己的书里写一遍。比如有的作者写关于太阳能的著作,把太阳辐照角的计算方法详细讲解,甚至把天赤道的知识讲一遍。这样其实是很多余的。一本书容量有限,花太多的篇幅写哪里都可以读到甚至教材里也有的知识,势必对自己原创性的核心内容部分造成影响,导致核心篇幅缩水,深度也会打折扣。第二,重要的事情,也只要说一遍。

有一个涉及写作习惯的问题,在章节内容安排上,有些作者习惯于先概述、再总结。如果只是一章还可以接受,但有些作者甚至一节也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小结和概述的描述语句还一模一样。图书最忌重复啰嗦。不同于论文,图书是一个系统内容,全书要贯穿一条主线,要把主要事情条分缕析讲清楚,细枝末节完全没必要反复强调。就算是一章,我也建议引言(或者概述)和小结二选一,没必要反复洗脑式讲述。

如果真的是读者关心的重要内容,他完全可以自己看三遍,不需要作者写三遍。

第三,太陈旧的文献,不要引。参考文献是学术著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有一定规则,并不是摘到篮里就是菜,要有取舍、有区分。我曾听说过一本比较夸张的书稿,整本书稿不到200页,其中文献就占了30页。什么文献都放进著作中,跟什么文献都没放,其实是一样的。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权威的、最新的文献,太陈旧的文献不要引到著作里。第四,能用表格的内容,别用文字。

工科类学术著作比较偏向于应用,就算是理论著作,也势必会有一些应用的支撑,所以数据信息、不同理论和技术之间的比较等内容必不可少。有时候,比较的内容简单,文字描述一下也能讲清楚,但一旦内容繁杂了,用文字描述的难度也会呈指数级增加。我在看稿子时,有时看到这种大段描述某个理论或者方法各种不同的应用及优缺点的时候,觉得太不好理解。

尤其是很多时候句子结构看起来都差不多,只改变了一下中心词,读者的阅读体验就更差了,很容易理解错误或者漏掉关键信息。这种情况下,改用表格,就非常清晰。一张设计科学清晰的表格能胜过几千字的描述,并且更直观、更有说服力,也会让著作更干净有力。最关键的是,读者能一目了然,阅读体验加倍的好。第五,技术有不同,研究无高低。

世界上没有同样的两片叶子,做学术研究,也没有学术思想和方法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就算是师徒传承,也会不一样。不一样怎么办?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尤其是在工科类学术著作中,研究方法和手段各有不同,没有完全的优劣和对错之分。因此,作者在著作中可以详尽地讲解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方法、理论,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进行客观比较。但是,不要随意抨击他人的研究。

工科类学术著作都建立在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踏踏实实的科技研究之上,而不是形而上的思辨。所以,就算是面对不同于己的观点和方法,也需要客观对待,求同存异。

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需要作者做更科学的图书大框架设计,并且在内容上精益求精,但“魔鬼藏在细节”中,让读者对一本书失去好印象的,也往往是作者没想到的细节。把细节做得更好的著作,才是更优秀的著作。

UUID: d37582d7-5f26-4ef4-90f5-3093d97cbf6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07-16_学术专著写作,编辑有话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