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暴雨集中,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目前,长江干流监利以下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水位仍处于超警状态。在大坝等水利设施大量投入建设,遥感、AI等预报预防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洪涝灾难为何还是经常出现?今年的水情跟往年相比有何不同?面对环境变化,城市治水需要什么样的新思路?为此,本报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
防洪减灾一直是流域管理和水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洪水发生的机理复杂且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人类只能抵御一定数量级的洪水。当前地球系统演变面临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剧烈影响,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文事件频发、大洪水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而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旦发生大洪水,面临的洪灾损失也越来越大。多年来,我国的治水方略一直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
1998年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之后,我国开始了大江大河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等工作,修建了一批控制性水利工程,使大江大河的防洪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应用先进的水文信息技术和水文模型,我们建设了一批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在防洪调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我国每年中小河流还是洪水频繁、灾害不断。
因此,要提高警惕、进行系统性防御,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适应性应对措施与策略,尽可能减少损失。
最近我和长江科学研究院教授陈进研讨时,提出一个问题:今年长江中下游出现高水位,可能是长江岸线两侧的洲滩不行洪造成的,过去荆江安全泄洪量可以达到56700立方米每秒,现在汉口流量才55000立方米每秒,水位就达到28.66米,圩堤、子堤不行洪,就会造成长江槽蓄能力下降。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做到人水和谐,的确是长期以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需要站在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角度来认识。今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较往年早,雨量偏大、影响范围广,清江、乌江、洞庭湖水系和鄱阳湖水系全面涨水,长江干流多站超警戒水位。
6月1日至7月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6次强降雨过程,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46.9毫米,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位,超过1998年同期数据。目前梅雨期仍未结束,7月下旬到8月上旬将是长江中下游抗洪最关键的时期。
当前我国频发的城市洪涝、“城市看海”问题是由气候变化、下垫面改变、雨洪管理等多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局部地区暴雨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加;雨洪管理存在排水除涝标准总体偏低、管理能力薄弱、排水管网堵塞严重等问题;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密度增加,使不透水面积比例增加,导致汇流较快,这些也是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此外,城市建设过程中侵占自然河湖及滩地,导致蓄滞洪等能力降低,也是引起“城市看海”的原因之一。人口高度聚集、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面临的洪水灾害和影响更严重。
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治水思路,寻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探索将传统工程措施与“蓄—滞—渗”的绿色基础设施和科学的江湖调控结合起来的“灰—绿—蓝”(灰,地上地下各类排水设施;绿,城中绿地元素,草、树等;蓝,城中水体元素,河、湖等)统筹系统治水的新思路。从水文学角度来看,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要尽可能消除城市化建设带来的不利水文效应,将城市雨水土壤入渗量、塘堰雨水滞蓄量、河湖和湿地调蓄量尽可能恢复到自然状态。
此外,还需要客观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做到雨污分流、河湖联通、修复湿地、恢复洼地、建设源头LID(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设分散性大型蓄水深隧、多用洼地等工程措施;建立暴雨内涝预警预报,科学调度与管理,建设后评估与跟踪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创新绿色城市的发展体制建设等。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面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水利病险工程多、排涝设施不达标等短板使洪灾风险加大。
此外,多数农村地区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盲区,迫切需要提高洪水监测预警能力、水利工程河湖监控能力,通过智慧水利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的洪水监测预警、防洪调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