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雨贼大,看完新闻决定跟大家来聊聊杭州的抗汛史。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跨吴山,连西湖,临钱塘江,自两宋以降,街市繁华,商贾云集,池苑如画,游人如织,更有“钱塘观潮”这种自古以来令人赞叹的保留节目。钱塘江大潮事实上,“苏杭”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杭州成为“天堂”的时间,却要比苏州晚得多。因为直到唐朝末年,它都还被致命的水患所困扰。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由一座深受水患之苦的海边小城,一步步变成了繁华都市、人间天堂的呢?千年来,钱塘江口的人们同时纪念两位历史人物:一个是“潮神”伍子胥,另一个则是实力治潮的“钱王”——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正是这位低调的诸侯,兴修水利、发展贸易、保境安民,将杭州由深受水患之苦的海边小城,一步步改造成繁华都市、人间天堂。杭州正处在钱塘江特殊的喇叭形入海口附近。
外海的潮水每年都会倒灌进钱塘江口,波涛激荡,形成特大涌潮,将地势低平处统统淹没。直至唐代,这水患都并未引起国家的足够重视。每当大潮来袭,千里沃野就变成一片泽国,当地虽然有些民间兴修的防汛设施,却也难与强悍的潮水相抗。五代十国时,杭州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唐末诸侯纷起,江浙一带,一位名叫钱镠(音“留”)的豪杰建立了“吴越国”,以杭州为都城。普通行政区变成京师重地,水灾这种心腹大患,就必须根治。
解决“钱塘潮”,立刻被钱镠列为日程表上的头等大事。钱镠,字具美,杭州临安人。在钱镠治潮之前,古代钱塘江口没有可靠的水利工程,大潮常常造成严重灾害。而今它更多地作为一种奇观,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观赏。公元910年,钱镠开始大兴土木。他派人加固杭州湾海堤,涂抹富含铁、碳的灰浆,这种灰浆遇到盐分会氧化板结,可以避免海水冲刷造成的侵蚀。然后在海堤内外两侧动工,修造著名的“捍海塘”。
在外侧,他从海堤向外竖起一排排巨木(挡浪桩),并将其连缀起来,中间投入盛满巨石的竹笼,形成了缓冲水势的堤坝——这道堤坝不是实心的,因此能以柔克刚,分散水势,不至于被潮水轻易冲垮。
海堤内侧,同样用木桩加固,并辟出一个很大的蓄水塘。涨潮时,海水漫过海堤,就会在此积蓄,而退潮时,海水又会从四周排出。这个蓄水塘是一个蓄洪、泄洪的缓冲带,能避免农田和房屋受到直接冲击。如此建成的捍海塘,比之前民间修造的版筑堤坝牢靠得多,历经数百年海潮冲刷,直到清代仍有部分保持完好。在修筑堤坝的基础上,钱镠还为杭州城修建了水闸和水道城门,既是抵御大潮的第二道防线,又保证了江海航路的日常通畅。
捍海塘修成后,公元970年,当时的吴越国王又于钱塘江北岸建“六和塔”以镇潮。塔曾毁于兵火,如今保留的砖砌塔身是南宋重修的。捍海塘工程十分烧钱,有“钱江日修一斗银”的说法,偏偏开始时还很不顺利。农历八月,大潮来袭,多次摧毁施工中的堤坝。吴越人民崇拜鬼神,坚信汹涌的潮水是“潮神”伍子胥怨气所激,因此最初筑坝失败后,鬼神作祟的惶恐也在民间蔓延。
钱镠意识到,仅仅埋头搞工程还不够,这种时候必须搞点儿名堂来振奋民心。于是他又是祭天、又是祭伍子胥,但都效果欠佳。最后,钱镠居然想了个挺绝的主意——召集官兵,在钱塘江口架起五百强弩,命令他们:潮水如敌军,它敢来袭,你们就用武力把它打回去!于是,每当江头潮涌,守在江口的军队就战鼓齐鸣、万箭齐发,生动演绎了“与天斗其乐无穷”。
如此铺张浪费又不科学的作秀,却非常有效,一下子把官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捍海塘顺利落成。百信对钱镠肃然起敬:潮水是鬼神之力,钱王能跟鬼神斗法,岂不更神?从此,他的人气和威望也都成倍增长。
虽然干出了“射潮”这样夸张的事,钱镠实际上却是个低调务实的人。他年轻时从事倒卖私盐的不法营生,23岁加入唐朝将领董昌的平乱军。经过数年打拼,公元884年,董昌放心地把杭州交给钱镠打理,自己则跑去管理越州(今浙江绍兴)。董昌深受朝廷器重,钱镠大树底下好乘凉,先后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杭州防御使,并在跟隔壁势力互殴的过程中,拿下了苏州、常州一带。
然而到了895年,董昌不想跟着唐朝混了,自己在越州称帝,派人去召唤钱镠。钱镠向朝廷举报了老上司,得到讨伐董昌的指令。劝降无果后,钱镠平定董昌之乱,吃掉越州的地盘,从此开始了闷声发大财的割据之路。钱镠虽然占了地盘,却始终向中央王朝俯首称臣。唐末,他于902年受封越王、904年受封吴王;907年后梁篡唐后,他上表称臣,被梁太祖封为吴越王;923年李氏子弟建立后唐,钱镠自称吴越国王,但依然奉后唐为正统。
从钱镠受封越王算起,直到932年他以81岁高寿去世,30年里,中原地区经过三次政权更替,战乱无数,而吴越国却只有过一些小规模边境冲突,从未被卷入大的战乱,江浙一带日益繁荣。唐末乱世,各路诸侯都做着一统天下的皇帝梦,钱镠却甘于示弱,埋头在自己的领土内搞物质文明建设,使吴越“民至老死不知兵革”。在钱镠去世后,他的后人也将低调策略延续下去,又先后臣服于后晋、后周和北宋,向它们纳贡。
直到北宋吞并各路军阀,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吴越国才被迫于978年献出国土,彻底并入宋朝的疆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除了治理潮水、保境安民,钱镠还有一项政策,对杭州的城市发展起了关键作用:那就是发展商业。时值乱世,陆路有强敌环伺,钱镠就将重点放在沿海航运,还整治水道,使海洋贸易、内河贸易无缝衔接。吴越国把海外贸易做到了东北的契丹人、渤海国那里,甚至远至日本、朝鲜半岛。
以杭州为枢纽,连接内陆与海外各地的贸易网逐渐铺开。为了满足商业繁荣的需求,杭州的城市改造也持续跟进。钱镠在9世纪末修建了全新的杭州城墙,随后规划街道、改善供水、扩建房屋、营造集市……除了完善基础设施,他还整治西湖,广修佛寺,把杭州朝着富有人文气息的宜居城市方向发展。当然,在统治稳固后,也没忘记给自己修一批宫殿。
到钱镠去世时,杭州已彻底换了一番面貌,不再是饱受水患的海滨小镇,而变成了熙熙攘攘、繁华安宁的大都市。就连见多识广的北宋太宗,在接手吴越国时,都被这个小国的兴旺富庶惊呆了。宋代画家李嵩笔下的杭州西湖。正是因为钱镠治理潮水、发展城市,到两宋时,杭州才成为繁荣兴旺、风景如画的名城。
一百多年后,北宋灭亡,南宋的高宗赵构就把首都定在了成熟、繁荣的杭州,人们不禁再次想起了钱镠,甚至猜测高宗就是他的转世,重新来取回自己的山河社稷。吴越国崇佛,在杭州的城市建设中,也修建了不少佛寺佛塔,最著名的是净慈寺和雷峰塔。1924年,雷峰塔崩塌,考古学者在其下发掘出一座地宫,其中藏有大量精美珍贵的吴越国文物。如今,雷峰塔已在原址重建,依旧遥遥俯瞰着繁华的杭州城。
对了,除了造福吴越的正面记载,钱镠也有许多富于人情味的八卦流传于世。比如据《十国春秋》记载,钱镠的王妃吴氏每年春天都要回老家省亲,有一年去得比较久,钱镠十分想念,就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是春色将老,田间阡陌上的花都开了,你可以慢慢归来了吗?后来北宋文豪苏东坡还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三首《陌上花》绝句。
但是,对上宿敌的时候,钱镠就没这么成熟温柔了。他常跟割据江淮的杨行密交战,打不出胜负就互相诅咒:杨行密让人用很粗的绳索穿铜钱,称之为“穿钱眼”,钱镠听说后,命人拿大斧头砍柳树,称之为“斫杨头”。直到后来他们结成儿女亲家,这种小学生吵架般的行为才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