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院士谈数学论文造假现象

作者: 韩扬眉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07-13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对近期发生的65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事件表示关注,认为这种现象“触目惊心,十分恶劣,必须予以杜绝”。他指出,这反映出科研考核过于注重短期效应和形式,忽视了科研的根本内涵,并强调真正的创新应让国际同行感到“没想到”。

最近,“中国65篇数学论文涉嫌批量造假”一事再次引发学术界对论文造假的关注。论文作者中有3名高校学院院长级人物,涉及院校更是不乏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985”“211”院校。针对此事,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这种抄袭和造假现象“触目惊心,十分恶劣,必须予以杜绝”。

他同时指出,这也说明我们大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较注重短期效应和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内涵。

杨乐还指出了数学领域存在的一种现象,即有些科研人员按照别人的框架来做,做完后便宣称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成果。“实际上,这种做法有点像小学生描红。”在杨乐看来,真正的创新是要让国际同领域高水平学者惊呼“没想到”。

对于整个中国数学界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和科研事业十分重视,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数学研究队伍比过去大得多了,数学研究总体上有了相当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仍然存在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国外也有类似现象。前不久,65篇论文被曝涉嫌造假,这种现象触目惊心,十分恶劣,必须予以杜绝。

确实,数学看起来跟其他专业不同。通俗来讲,它是“硬碰硬的”,就是说经过了长期努力,你做得出来就做出来了,做不出来就是做不出来。事情本来比较简单,造假本不应发生。而现在却发生了65篇数学领域论文涉嫌造假现象,这说明,现在有些大学对年轻老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在教育和引导方面还做得不够;同时,也说明我们大环境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研考核方面,比较注重短期效应和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最根本的内涵。

事实上,数学同行评审并不太容易。举例说,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十分重要的“1+2”的成果,也就是证明了“对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当时是由北大教授闵嗣鹤和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王元分别审稿,这两位都是当时数论领域著名的专家。

我们不能用计量的办法来代替科研的本质,论文数量并不说明本质问题。科研最根本的、它的灵魂,在于科研工作的质量、有没有创新点、创新点是不是具有普遍价值、能否在其他方面找到比较好的应用。有些发表的论文有点无病呻吟,不要说永久的流传,在当时可能就不被注意。

真正的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想到的一些研究。做这样的研究,就要有自己的思路、途径和方法。你做出的研究工作,拿到国际会议上演讲分享后,连国际上这一领域几位水平很高的专家都表示惊讶,说自己研究了多年都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成果,这种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研究人员认真地读了国际上著名数学家的研究工作,但他只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了解,并没有十分领会其中本质的含义和意图。在这个基础上模仿,他把条件放宽一点、过程更细化一些,但是还按照人家原来的框架来做,做完后便宣称自己有了一个很大的成果。实际上,这种做法有点像小学生描红。

UUID: b03b0ecc-94cb-4284-84f1-041ad0a0233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07-13_「转」杨乐院士: 数学论文造假“触目惊心”.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