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70%以上的沦陷区大学和研究机构迁移至大西南(四川、云南和贵州);当时,成都、重庆、昆明和宜宾李庄,并称为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
横断山脉以南的云南昆明,因云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今天感动无数国人;横断山脉以北的四川,接收了约65%以上的内迁大学,成都市华西坝上的华西协合大学,以一校之力,先后接纳来自南京、济南、北平的五所大学,成为战时“华西坝五大学”,对国家教育作出卓越贡献,却少有认知。
1941年4月,重庆,宋美龄与海明威夫妇抗战八年中,日本军机轰炸我成都二十二次,伤同胞二千零二十八人,死同胞一千三百九十人。而以1941年7月27日为最惨烈,伤同胞九百零五人,死同胞六百九十八人,这一天,对成都人来说,是烈火地狱的一场大恐怖。
1941年4月的一天,地点是华西协合大学钟楼下的池塘边。这是我熟悉的地名。1983-1988年,我的高中好友在四川医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在1952年后的校名),距离我所在的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只有一站公车汽车的距离,周末时我常到华西坝去找同学玩。
何大草的文章显示,1941年,他的父亲是从山东内迁到成都华西坝的齐鲁大学学生,他的姨妈是成都协合大学的学生,也就说是,他们是抗战时“华西坝五大学”的学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大约有108所高等院校,它们主要分布在北方大都市和东南沿海城市。为保存国家教育文化命脉,民国政府采取了抗战与建国双管齐下的策略,在教育部的统筹安排下,大约有70多所高校从沦陷区迁往大后方,其中迁往大西南(四川、云南、贵州)的高校有56所,到四川的最多,约46所,成都接待约8所,5所集中在华西协合大学所在地华西坝。
1949年之后,教会大学遭遇拆分。1949年8月30日,毛泽东在《“友谊”,还是侵略?》一文中强调:“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
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后,新政府接管了华西协合大学,外籍教师归国;1950年,华西协合大学改名为“华西大学”。
1950年6月1日,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按照必要和可能,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某些院系,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同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有步骤、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带来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
华西大学开始被拆分:1950年,农业和艺术系整合为西南农业研究所,并演化为位于重庆的西南农业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教育等专业合并到四川师范学院;化学工程和轻工业学院独立为四川化学工业研究所,先后演变为成都工学院、成都科学技术大学,最后合并入四川大学;1952年,经济系被整合到四川财政和经济研究所,并于1985年改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52年,艺术和科学系被四川大学接收。
1952年,以苏联为模板,全国开始更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华西大学除医学和药学专业之外的专业全部被调离,同时也有其他高校的医学专业调入。1953年,大学改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改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并于2000年被并入四川大学,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