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捡一顶“僧帽”,差点当场圆寂

作者: 千野youko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7-12

文章介绍了僧帽水母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其对人类的潜在危险,同时也提到了其天敌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特殊生存策略。

说起水母,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生物呢?我想或许是藏身于水面下,饱含水分接近半透明的啫喱状、蘑菇伞盖一般的身体,摇曳着纤细的触手——分布广泛且容易饲养的海月水母,大概是多数人对“水母”的典型印象。实际上,早于恐龙出现在地球上的水母,包含的种类之多超乎想象。它们或是有美丽的颜色和斑点,或是体型超大不怕被欺负,有的也和你一样懒得动,只想当海草晒太阳,有的你甚至看不出它是水母。

当然,在大海中生存的它们有时也给人一种乘风破浪的印象,比如僧帽水母。

僧帽水母。图片:needpix

中国的动物志中写到,这种水母鼓起的蓝色浮囊体呈胞囊状,前端尖后端圆,好像僧人的帽子,因此得名“僧帽水母”。在隔壁的日本,人们观察到僧帽水母与鲣鱼一同在春夏到访,又酷似平安时期和服黑色礼帽,所以叫它“鲣鱼的乌帽子”(カツオノエボシ)。

在欧洲,海面上漂来的成群带风帆的浮囊,很难让人不联想到大航海时代驰骋大洋的葡萄牙船舰,人们因此叫它“葡萄牙战舰”(Portuguese man o' war)也是合情合理。

严格来说,一只僧帽水母不只是“一只”水母,而是由不同种类的小个体组成的群落。在水面上,充满着一氧化碳、氮气等气体的紫蓝色浮囊,以及顶端风帆一般的膜状结构,是僧帽水母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它与大多数水面下的“潜艇式”水母不同的地方。这一结构叫做浮囊体(Pneumatophore),僧帽水母正是凭借这个部分保持自己浮于水面,安稳航行。

在水面下,僧帽水母还有三种类型的水螅体——营养体(Gastrozooid)、生殖体(Gonodendron)和触须(Tentacular palpon),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僧帽水母的这一特征就好像变形金刚中的“大力神”,浮囊体、营养体、生殖体和触须就像是不同的“挖地虎”,形态相异,专业专精,共同支撑起僧帽水母的繁衍生息。

不过不同的是,分开后的各个“挖地虎”尚有一定战斗力,但僧帽水母的各个部分却不能独立生存。

僧帽水母在海中摇曳的纤长触手,可以长至30米长。每一根触手上布满了成千上万的刺胞,只待小鱼触碰到这些致命触手,原本如弹簧盘绕在刺胞内的刺丝便瞬间弹出,扎入小鱼体内,注入毒素使其麻痹。无法动弹的小鱼逐渐被拉起,由负责摄食的营养体(Gastrozooid)分泌消化液,进行消化和吸收。

如此利器,使得僧帽水母成为绝佳的捕猎高手。有研究发现,僧帽水母90%以上的食物来源正是外洋近海面的小鱼;相较之下,一些毒性较弱的水母则是以弱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虽然一般生活在热带海域的外洋,仍有一些僧帽水母会受季风影响乘上日本暖流,出现在中国的南海至东海一带,甚至被海浪推上海岸。如果你不幸碰到它的触手,就会瞬间体会到小智被皮卡丘电击的快乐痛苦。僧帽水母刺胞内所含毒素是成分复杂的高分子蛋白质类毒素,触碰到人类皮肤的瞬间可以造成如高压触电般的剧痛,严重时可引发休克甚至致死。在日本,僧帽水母因此也有了“电气水母”的外号。

虽然有剧毒傍身,但僧帽水母在海中仍算不上所向披靡。有趣的是,它的天敌除了皮糙壳厚的海龟之外,还有看似弱小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这种小型海蛞蝓同样生活于热带至温带海域,常浮于海面随波逐流。

当它遇到僧帽水母、银币水母(Porpita porpita)或帆水母(Velella velella)时,会奋力挥舞双翼凑上去大快朵颐,并且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随着这难得的“海中食堂”迁移。

进入炎热的七月,到海边戏水消暑前,不妨多了解周边海域里的生物,特别是在水母容易出现的时期,下海玩水要尽量避免裸露大片皮肤,或者选择有防鲨防水母网的安全海滩玩耍。遇到冲上海滩的水母,记得保持距离,切勿直接用手触摸。控制下自己的好奇心,基本就不会受伤。虽说僧帽水母身怀剧毒,可说到底那不过是用来捕食和防御的生存手段。只要与其保持距离,它仍是一种乘风破浪又魅力非凡的生物。

UUID: e0828c41-b415-45f0-838d-8556fea8465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7-12_海边捡一顶“僧帽”,差点当场圆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