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风暴雨中,为何要迎风站?进入台风眼是什么感受?公众对气象灾害有哪些认知误差?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卞赟演讲的题目是《追风、逐雨、赶沙……逆行,是为了让更多人免受灾害之苦》。
大家好,我叫卞赟,来自中国气象局,是一名气象工程师,曾经是中国追风小组中的一员。“我是科学家,我来做科普”。这是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果壳网承办科学家从事科普的内容平台。
我现在做的工作,每当举办大型科普活动或发生气象灾害时,我们都会出很多产品,例如云图、雷达图,甚至很复杂的天气预报。我就会通过新媒体手段,给大家做一些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气象灾害。
很多人通过微博认识我。微博上我的名字叫“天师-卡赞”。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刚工作没多久的时候,我跟快递小哥之间常有这样的对话——“请问有没有卞赟的快递?”“没有没有,我这哪有你的快递。”
“那……有没有卡赞的快递呢?”“有有有,我这里有好多个卡赞呢。”几乎所有的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第一眼都念成了卡赞。为了科普,那就做出一点牺牲吧,于是我干脆把名字改成卡赞——这样大家在互联网上搜索的时候,也比较好拼。
我的母亲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候学专业,所以家里有很多气象学藏书。小时候很多书都看不懂,只能看懂一本小画书,名字叫《看云识天气》。通过看小画书,我知道了云有三族、十属、二十九类,也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气象种子。
高考之前,我发生了一件关键的事情:当时电影《后天》上映,男主人公对全人类未来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深感染了我,就坚定了决心:要去学气象专业。正好,高考分数也够,于是就上了南京气象学院。
刚到中国气象局,我想当一名预报员,当然,并不是像宋英杰老师那样在电视前对大家讲天气预报——我最想干的事情是:根据超大型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获取气象中有关未来天气的内容,分析未来趋势,得出预报结论。
结果,机缘巧合,领导可能觉得我更适合走到台前,走到灾难现场,加上我身体素质比较好,能扛得住风雨,于是我成了一名“追风”记者。追风现场真的非常惨烈。
因为追风,我也学习了很多小技巧。面对台风的时候,一定要迎风站着。因为风迎面吹过来,就能看到风里有什么东西。我们去追风,一方面,是为了告诉公众,台风有多么恐怖,危害有多大;另一方面,也是为科研做贡献,因为我们到台风现场可以捕获很多数据。
数据搜集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掌握台风的规律。我们平时出的很多气象产品,包括雷达图、云图等等,也可以去现场验证真实性和准确性。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门口理发,理发小哥跟我聊天——“你们学气象专业的人,一定长得特别帅,口才特别好。”我当时就惊呆了。
后来,我发起了一项调查,让大家选择气象学是理科还是文科。大概有上万人参与投票,有51%的人觉得气象学是文科。我才意识到,公众对于气象学是真的不太了解。气象学建立在数学和物理基础上,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自然学科。
追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持续了将近20年了。通过长时间的报道,当地也有了一套完整的应对台风的预案,包括船只会在台风来临之前回港避风,水库会提前卸掉一些水,避免因为降水太猛烈导致超过警戒水位的问题。台风不仅是风,还会带来非常强的降雨,影响到附近居民的人身安全。
除了台风,我也去过很多其他的灾害现场。这张图是沙尘暴发生的时候,可以看到,有明显的沙墙向自己扑来。当被沙墙覆盖以后,就昏天黑地,仿佛如黑夜一样。尽管做了很多科普,但是,到现在,我还是常被问到这两个问题——对天气预报来说,预报有时效,时间越往后,预报准确率也大幅衰减。
美国人在经历龙卷风时,一旦发布了龙卷风预警,就会第一时间躲到地窖里。实际上预报的准确率也就是10%到15%的水平。而我们国家对于台风的预报其实已经非常准了,但台风来晚了几个小时,可能大家就会发些吐槽的话,或者搞笑的图片来调侃。
简单总结一下,气象其实就是这么三个过程:收集很多数据,然后通过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计算和分析,最后将结论告知公众——如果公众对气象学有基础的认知,我们能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帮助到大家。我们国家,有6万多个自动气象站覆盖在国土,密度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是第一,所以精度非常好;同时我们还有像风云四号A星这种大国重器,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气象卫星之一。
我相信,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气象工作者一定能更好地服务到大家,让天气不再成为大家前进路上的牵绊。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