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上半年,全世界被小小的新冠病毒搅得天翻地覆。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疫情,未来论坛联合科学、医药、临床等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并特邀一刻talks共同打造的《理解未来》科学讲座:病毒与人类健康-专题科普已正式上线。每周一期,全方位专业解读病毒及流行病相关领域知识,深度分析谣言与真相、乐观或恐慌,给你权威解答!
疫情之下,我们应该学会科学、合理、全面的认知并应对这场全球共同的灾害。科学决策、理性抗疫,在点暴发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进行新常态的生活和工作。继十一期祁海为大家详解新冠病毒的免疫反应之后,7月3日的第十三期直播依然由颜宁担任主持,邀请5位嘉宾及线上其他科学家共同讨论,针对国内外新冠疫情的形势,为我们解析疫情常态下的理性防疫及应对,分析国际疫情的走向与未来。
主持人介绍:颜宁: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返朴》总编。
嘉宾介绍(按姓氏字母排序):
陈剑:马里兰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博士,研究方向是量化金融,最近的课题是疫情的最优化防控决策以及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疫情风险指数。
牛俊奇: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2003年曾参与抗击SARS疫情中,现在的主要工作是研究新药的早期临床试验,及一些肝脏疾病的研究。
祁海:清华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主要从事基础免疫学研究,从免疫学角度关心新冠病毒和宿主的免疫交互作用。
史隽:瑞士诺华制药公司资深研究员,《返朴》公众号专栏作者。从事代谢类疾病药物研发,近期转向研究孤儿病基因疗法。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颜宁:先和大家汇报一下我身边的疫情发展。
普林斯顿大学3月23日全校关闭,只有一些特别关键的、与疫情相关的研究,或者学校最基本的维护人员可以工作,到6月18日我们终于迎来了返校。但本科生秋季能不能返校上学还不一定。所谓的返校是指需要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包括博士生、博士后、教授、技术员可以返校了,但是行政人员,包括计算、文科的,凡是能够在家工作的还是要在家,主旨是降低学校人口密度。各个实验室也有严格的要求。
我们返校前已经做了特别严密的规划,包括网上完成常识培训,比如勤洗手、戴口罩等;另外,要保证在实验室室内的任何时候,大约每15平方米之内只能有1个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保持社交距离。我们实验室常驻9个人,分为三班倒,8小时一班,所以150平米左右的实验室任何时候只有3个人,已经运行一周,大家慢慢习惯了。这就是我们实验室的新常态。
张文宏:说句实话,上海最近情况还可以。
前两天我去医院附近静安寺旁边的夜市查看了一下,整个夜市熙熙攘攘,大家戴口罩去逛街,整体上比较自觉。我感觉到一种新常态的回归。现在全国都面临的一个大挑战,就是散发病例出来,该怎么应对。上海11月还会迎来进博会,届时可能会有大量不同国家的人走航空入境,这方面如何进行防控?所以中国在国际航空开放后还要探索防疫策略,进行深化与调整。当前北京出现散发病例后,有一个小规模的暴发,北京非常智慧地处置了这些问题。
按照目前的情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疫苗出来之前,国际疫情终止之前,相信中国采取的做法都是尽量让疫情处于可控状态,最好只是散发,不要出现暴发或者大量成簇性的病例。如果是散发病例,及时处置、精准防控,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最小。
我们经历了上海的第一波疫情和第二波疫情,第二波是输入性的,现在还没有结束,估计输入性病例会越来越多。防控策略其实有几种做法,最厉害的当然是锁掉,其次是关闭,第三是城市慢下来。
上海在第一波的时候,整个城市并没有完全关闭,采取的是慢下来的做法。后面如果有散发病例出来,我们应该会采取类似的办法,并且还可以做得更好。我也希望国内防疫不要太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这次北京的经验对我们的意义非常大。在没有出现散发病例之前,我估计上海会不断推动新常态的前进。这两天我到夜市逛,已经充分感受到大家要维持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期盼,我相信这个期盼对全国来讲还是非常重要的。
牛俊奇:吉林在这次疫情中应该说比较幸运,在疫情早期发病的人数始终处在全国最低之列。但是当全国形势比较平稳以后,在俄罗斯打工的劳务人员回到吉林,引发了一小波的反弹。但总体来讲病例不是特别多,吉林省确诊病例总共155人,在2700多万人口中,这么少的发病人数应该属于罕见病。目前我觉得更重要的是重新启动经济,把防疫工作纳入常态。让人们的心情平复下来,生活进入正轨,是更重要的。
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我们面临着失业、贫困,这些打击可能比疫情本身带来的损失更加严重。我们很欣赏领导人过去讲的一句话,一个领导者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要全面推进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回归,回归正常秩序。
祁海:刚才张老师、牛老师讲了两个目前没有疫情的地方,北京现在是有疫情的地方,在北京的人觉得“低人一等”,出去要隔离。我只能从我自身的感受讲几点,我住在海淀区,离新发地还比较远,新闻上每天看到有多少病例发生,目前似乎所有的病例,流行病学上还是能够找到起源地的。居民区的传播可能还不是很严重的。我看现在每天的新发病例数目在逐渐降低,疫情应该是控制住了,大家还是谨慎乐观的。
我想讲一下我个人对控制方法的感受,继续讨论防控措施最好的度到底在哪里。比如说我的工作单位清华大学,下周开始所有人都必须测核酸,不管你曾经到过哪儿都要检测,要7天内阴性才能进校。好像也不是成文规定,但是北京确实也在大规模地检测,不知道是不是要所有人都查一遍。都查,可能会发现一些无症状的带毒者,对疫情防控可能有利,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
武汉查了一遍,1千万人里发现了300个无症状的核酸阳性,也不一定必然是有传播力的病毒。所以,在我理解,北京的检测是为了早发现、早隔离,大规模检测的主要逻辑就在这里。应该是出于首都的特殊性吧,所有的事情都要让路,比如所有的小学都不能开学了;某一个街道有个病例,所有街道都要划分中风险、高风险。从防疫角度可以理解,但是老百姓心里也产生一种不快,朴素地说,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呢?
到底现在可以出去吃饭还是不可以去吃饭?到哪个餐厅能吃饭呢?北京人爱吃涮羊肉,前两天我看聚宝源变成了中风险。
所以怎么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新常态下工作和生活,是个问题。北京可能有它的政治、经济特殊性,我们正在经历这个摸索过程。总体而言,虽然我没有机会去上海逛夜市,但除了出来进去戴口罩,我并没有感到特别巨大的变化。就是从新闻上可以看到北京现在有散发病例,正在大力防控。
史隽:美国现在又开始重新第二波了。我在波士顿,从3月13日以来就没有去过公司上班,一直在家到现在。2月底我们这儿有一个生物制药公司Biogen开了一个高管会议,因为当时有从欧洲来的高管,直接在会议中传播了一大批人,这算是波士顿疫情的导火索。但是不得不说,后来的病例不一定完全是这个高管会议来的,因为还有纽约的输入。
3月底是波士顿疫情最严重,最黑暗的时期,所有的学校都停了,大部分公司都让在家工作,建议大家不要坐公共交通,商店也全都关门,高速上也没有什么人,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但是现在来看,波士顿所在的整个马萨诸塞州(麻州),算是美国控制得比较好的州,有一篇文章说整个麻州的传染率基本上是全美最低。因为现在逐渐放开,我们马上(7月6日)就要进入第三阶段,这意味着锻炼的地方也可以逐步开放了。
但是到9月份能否复学还有个很大的问号,虽然州长非常有决心,但这个还是不一定的。
我们公司从3月份到6月1日之前,大部分人都在家上班,只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新药研发人员可以去公司。因为人很少,所以基本比较安全。6月1日以后,50%的人可以上班,如果做实验,要保证2米内只有一个人。我们实验楼是开放空间,在疫情条件下立刻变成了劣势。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疫情会不会彻底终止开放式办公。
所有的实验室,原来两个人在一条实验台上,现在四个实验台只能去一个人,所以必须上午一波、下午一波,最多不能超过50%的人,基本慢慢在恢复正常运行。
虽说麻州控制得比较好,但全美就不是了,这也是现在很热门的话题。现在有人说第二波开始,但也有人说美国从整个国家来看,一直没有到底过,只是可能会有很长的平台期。总体来说,东北部这几个州确实是有一个“峰”然后降下来,而原来没有经历过很大“峰”的南部和西部反而有抬头的趋势。
颜宁:我拜托史隽写疫情观察,我本来开始说你写写身边,结果她心怀天下,不仅看波士顿,看麻州,看美国,世界形势她也很关心,就请史隽讲讲过去半年来国际疫情的走向。大家看图1的数据,根据统计判断,绿色线代表的国家疫情基本上结束了,黄色线的国家是已经快要结束了,红色线是完全没有控制住的国家。绿色线最典型的例子是冰岛和卢森堡。冰岛是岛国,人又少,做了很多欧洲国家没有做到的事情。
冰岛有一个生物公司叫做deCODE,是做生物信息学测试非常著名的公司,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冰岛很快开始由政府和deCODE一起合作做大规模检测。当美国还在说只测从中国来的、或者和有中国旅行史人的有接触的人的时候,冰岛全国的人只要想测都可以测。而且他们还做大量的基因测序,现在全球共享的病毒序列很多是从冰岛来的。
只是在3月底的时候,因为很多国家做核酸检测,相关化学试剂和材料短缺,检测才中止过一段时间,因为他们也有短缺。后来这个问题解决了,他们继续做很大规模的测试。在这张图的右边放了一张图,是从2月21日到现在的检测量,可以看到冰岛的检测量一直非常大,他们真的做到了全民检测,只要你想测,就给你测。
冰岛这个国家完全没有关学校、不上班,整个国家基本上照常运转。当然它的优势在于人口密度比较低,又是岛国。它的基本策略是检测,测完以后建议居家隔离,疫情控制得非常好——虽然它的确诊人数相对人口比例是很高的。第一个国家报道的、关于大规模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研究是从冰岛来的,所以这个国家做得还是很不错的。另一个类似的国家就是卢森堡,开始检测量也非常大。
第二行黄色线这三个国家做对比:韩国、德国和瑞士。
韩国早期疫情暴发是因为输入性病例,也是进行大量的测试,测完以后隔离,疫情很快就控制住了。德国有个病毒学家Christian Drosten,一开始很快就做出了核酸检测的试剂盒,而且敏感度非常高,根据他发表的数据,可以检测到5copies/ml。德国也是大量的检测隔离,疫情严重的时候也是停课,鼓励在家上班,但是他们5月份已经逐步开放,现在有一个小的回升,因为屠宰场里东欧来的工人感染了。
瑞士和德国的模式差不多,也是大规模测试。稍微有点不同的是,瑞士控制得比德国更少一些,它没有严格执行居家令,中间停了两周的学,然后很快就开了,也没有严格禁止聚众活动。
第三行红色线的代表性国家有印度、瑞典和英美。瑞典这个国家值得提一下,它不关学校,什么都不关,最终目标是群体免疫。但是现在群体免疫的政策被诟病很多,瑞典的疫情一直在上升。我看了各个国家的数据,和检测量比了一下,可以说,越早大规模检测,控制得越好。
祁海:冰岛人口密度太低,社交距离很远,社会也比较团结,是不是这些特殊性给它创造了独特条件?冰岛人也少,可以负担得起所有人翻来覆去地测。
史隽:我们可以把冰岛和瑞典比一比。瑞典的抗疫经验在美国有表扬的有批评的,来回波动。一开始3、4月初,很多人认为瑞典的政策是对的,瑞典什么都没有做,就说目标是群体免疫。但是它有一些优势:他们的民众比较相信专家的话。其次,瑞典年轻人比较多,而且单身的比例非常高,据说一个家庭只有一个人的比例非常高,居家上班又比较多,据说这就是为什么瑞典即使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ICU病房也没有短缺,也没有出现医疗挤兑。
当时认为,瑞典的抗疫经验很值得学习,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批评瑞典直接牺牲了老人,只保留年轻人。瑞典和冰岛人口密度来讲差不多,但冰岛的做法就和瑞典很不一样,一开始冰岛大量的测,瑞典是不测,如果生病就去医院治。所以我觉得冰岛控制得好不完全是人口密度和生活习惯的原因。
颜宁:你反复强调的一个经验就是要大量地检测,及早发现,发现了就隔离。
史隽:早期测很重要,后来如果想追着测(如美国),可能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因为如果已经成指数上升趋势的话,后来不能强制把人隔离,就很难控制了,更何况还有无症状感染者。麻州一开始每天只能测3千到5千,现在每天测1万多,最差时候的检测阳性率百分之十几,现在的检测阳性率已经低于2%。虽然错过了一开始的黄金时期,后来不停地想赶上,还是有点作用的。至少到最后还是能够控制得住。
颜宁:说到检测,包括冰岛、德国还有现在美国,你有没有留意各个国家这种检测的准确率?我印象里全世界各个国家谁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的准确率。
史隽:对,做不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是从上呼吸道到下呼吸道,敏感度高的,比如德国的试剂盒,Christian Drosten发文说能检测到5copies/ml,9个病人基本上整个病程——从有症状开始一直到第28天——在各个样品中都能检测到。
但美国的检测数据是做不到德国那样的。美国现在很大问题是百花齐放,不是一家的试剂盒。麻省理工学院的Broad Institute用的是麻州很好的试剂盒,可以做到200copies/ml。如果试剂盒敏感度不高,病程稍后一点,鼻咽拭子的样本就不一定能够测出来了。所以检测准确度不好说。美国估计核酸检测大概有20%的假阴性。不知道别的国家会不会更好一些,但我没有看到比较好的相关统计数据。
牛俊奇:PCR检测阳性率比较低,一方面反映试剂盒的灵敏度问题,一方面也可能和这个疾病的特点有一定关系。新冠肺炎,基本有短暂的病毒血症,所以如果抽血检测,PCR阳性率不会太高。
这个病毒复制的部位,主要在下呼吸道,现在检测标本基本上是口腔或者鼻腔,这些部位的细胞里面病毒复制水平比较低,所以如果用肺泡灌洗液,PCR早期检测的阳性率会接近90%以上;而在上呼吸道或者口腔鼻腔取样,检出率又在20%和30%左右。所以说检出率是和疾病的特点有关系的。
陈剑:我一直在关注美国的确诊、检测和阳性检出率。图3是美国的总检测数,紫色线是每天检测数,从最早的每天大概检测15万到现在每天能够检测50万到60万。绿色线代表阳性检出率。前两天美国CDC的主任Redfield说,美国的确诊人数可能是只占感染数的10%,总共感染数大概2000万。不知道他这个数字从哪儿来的?
史隽:其实不只是他,欧洲的很多推测也是差不多,他们认为每个确诊的对应有8到10个没有被检测出来的。通过比较抗体检测的数据和核酸检测的数据,就能确定基本上是1:10的比例。
大家看图4的数据,这是美国COVID-19 Tracking Project每天公布新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到东北部在4月1日有个非常大的峰值,然后慢慢下来。现在中西部稍微有点上来,非常差的是南部和西部,一直在往上升。后两者之前并不是很严重,当时说南部和西部控制住了,只有东北部受纽约影响一直不是很好。
图5再看图5就非常直观了。
这是今天的数据,用颜色表示,这几个南部和西部的州比较差,东北部已经好很多了。图6显示的是7天来,美国整个检测量一直在放大,但是死亡率总体来说是在降低。检测量(图6下)和陈老师刚才显示的图表差不多,一直在增加,和一个月前比较基本上翻倍了。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一个模型,认为美国每天检测50万人,才能够把所有感染者都找到。那为什么现在检测量上来了,确诊人数也在增加,然而死亡率降低呢?
道理一样,还是要看年龄。美国CDC发现,扩大检测后的结果显示,年轻人的确诊比例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是年纪大的(50岁和65岁以上的)就明显降低了。这说明年纪大的人确实在注意保护自己尽量不要感染。而更多年轻人不一定有症状或者只有很轻的症状,但经过检测以后被发现了。
牛俊奇:所有的传染病都应该有不同的感染形式,包括显性感染(即病人发病)还有隐性感染。一般来说,隐性感染的比例远远要高于显性感染,新冠病毒肺炎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相当多的无症状感染者,这是合理的。根据现有的数据看,这种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可能会比我们最初判断要高得多。
张文宏:现在确诊新冠,只能用核酸,其他方法都不行。
因为感染过以后,抗体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这种病人事实上不具有传染性,所以抗体阳性也不一定有高的敏感性。而且,在感染初期,抗体检测还可能假阴性。目前作为确诊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核酸检测,但是它在病毒量很低或者采样不理想的时候会有假阴性。我们在很早就在国际上发表了关于核酸检测假阴性的问题,样本不是太大。当时武汉报告有假阴性,我们研究发现核酸检测一次的假阴性有20%左右。
现在任何一个PCR检测方法,有些可能会敏感一点,但是假阴性率10%左右是逃不掉。
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美国检测量也这么大了,为什么搞不定呢?美国检测量大没有起到很大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只检测而不充分隔离,这对于控制传染就不够了,这是核心问题。美国的有效隔离和追踪是做得非常不充分的,而所有增大检测量的做法,只有在有效隔离和追踪的情况下,才对控制传播有价值。
现在美国新冠的病死率也在下降,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老年人看到生这个病可能会死掉,他们会自己保护自己,所以现在美国老年人不出来,阳性检出量就下降了。很多我认识的华裔老人几个月不出来的,史隽你也在美国,一般会发现美国华裔子女去见父母的时候,有时候拿着菜篮子,东西放他家门口,自己就走了,怕无症状感染传播给老人。以后可以方便点,做过核酸检测再过去就可以见面了。
核酸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做抗体检测会比较麻烦,需要抽血。现在人山人海在搭棚做核酸,如果抽血怎么样?会非常麻烦。
张文宏:中国武汉做的事情和史隽前面讲的冰岛是一模一样的,最大的作用是示范效应。对武汉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做全民检测,1千万人只发现300个无症状,值不值得?这不能纯粹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还要从社会学以及疫情防控的目标来考虑。
武汉全民检测的时候我提出过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人口在几千万人之内,医疗资源又不够丰富,那么疫情发展很快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国际社会合作,进行全民核酸检测。武汉的全民检测总共花了10到20天的时间,但有一个要求,就是后面的隔离必须跟上,这样可以很快控制一个小国家的疫情。隔离跟不上,做了也没有用。
史隽:我再补充一下,美国不能强制隔离,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最好是检测出来就隔离,但是美国只能建议隔离,能做到的就是给你打一个电话,建议你待在家里,万一你出去了它也没什么办法。不过很多公司开始强制上班戴口罩,超市、公园也强制戴口罩。美国东北部经历过峰值,比较重视,至少从麻州来看,跑步的人都戴口罩,也没有什么堂食餐馆,大部分都是外卖。而西部和南部一开始并没有经历过很黑暗的暴发时期,就不是很重视,大街上、海滩上戴口罩的也比较少,结果现在疫情又开始有反复。
我一直开玩笑说这是病毒的“不破不立”,没有经历过黑暗时期,人们对病毒就没有畏惧心理,就不会重视这件事情。
张文宏:在美国,史老师的实验室,四个实验台只能一个人上班。中国如果开学了,北京每个人都检测了,四个实验台就不需要进行社交隔离,四个人全部都能上班。所以说,北京现在扩大检测,可以达到像武汉这样的目标:全部检了,也就300人无症状,城市就可以彻底开放了。
一开始我们以为检测速度很慢,全武汉检测不大现实,但是中国再次积聚力量,提升速度,工作分配到每个社区,集中采样、集中检测。10个样本、20个样本同时检测,这里假阴性率有可能会提高,但是不要紧——对这个城市而言,只要达到80%到90%的检测量,对于整个防控的意义就是极为巨大的。
中国有一个做法,阳性即隔离,但美国做不到。估计武汉停摆一天,整个城市损失60亿,北京如果停摆,全国要付出的钱更多,每天损失的金额不可预计。所以现在实施“精准防控不停摆”的做法非常智慧,非常重要,堪称防控模板。
陈剑:我们算过,第一季度全国GDP的损失大概35000亿人民币左右。
张文宏:北京所有的人全部做检测大概几十亿就可以解决。北京后面怎么做,取决于我们到底采取怎样的策略。如果进行广泛的检测,可以维持经济活动继续进行,我认为这种检测就是有价值的。
颜宁:说到检测,我们一直担心检测能力受限。北京现在一天能够检测多少例?
张文宏:千万不要担心北京的检测能力。国家已经组织力量帮助北京提高检测能力,它的检测能力一定会超过武汉的。但北京是不是全民检测,这个事情没有说。北京现在的病例数不多,而且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是和新发地有关联,个别病人可能查不到流行病学相关性。
祁海:我有一个疑问,要出现多少个新的案例,才开始做全民检测呢?是10个还是100个还是1000个,还是有聚集的,还是已经在社区里传播的时候,才开始做全民检测?因为疫情很可能反复,在疫苗出来之前,几千万人口的城市可能会做个四五次检测。虽然检测的钱不是问题,但还有其他社会代价,这个度到底在什么地方?
史隽:我觉得越早检测越好。美国的教训就是试剂盒的问题导致开始大规模检测晚了。一开始的黄金时期很重要,不一定全民检测,但是要检测量足够大,找到越多的病人越好。
张文宏:史隽老师讲的这点我比较同意,北京从来没有说要全民检测,这个策略我认为是对的。北京现在是精准防控,重点区域包起来,对重点区域实施全民检测。非重点区域,自愿检测。这个策略能够保证北京经济的运行。这也是全国、全世界都可以用的一个策略。
如果每次有几个病例出来,整个城市要停掉,那么代价就太大了。北京因为事关重大,现在进行精准区域的全民检测,非高危区域的自愿检测。这是给全国做了一个示范,将来全国别的地方也会出现病例,怎么做,肯定是在北京样板上修改,具体怎么修改就看各地政府的智慧。
牛俊奇:武汉大概用10天时间检测了1千万人口,检出结果300多例基本是无症状携带者,后来的数据证明这些人没有传染性。
在北京以及其他地方的流行区,流行人口数远远低于武汉,北京目前对人员的行迹追踪做得非常好,似乎不用开展全民检测,只要检测精准人群就行了。如果开展全民检测,可能会加剧全民恐慌,造成间接成本远远大于直接成本。特别是从目前疫情来看,北京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发病例数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要慎重考虑全民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