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日,北京迎来了首个高温日,最高气温达到了35.1℃,比去年的6月10日又提前了一周。相比上世纪70年代,则早了近一个月。在室内还可以靠空调续命,室外却只能晒着太阳,今年还得戴上口罩,别提多闷热了。依稀记得小时候夏天没有这么难熬啊。爸妈也常说,想当年夏天开风扇熬一下就过去了,现在没空调日子就没法过了。难道真的全球变暖,夏天越来越热了吗?答案是:是的。
我们正经历着更早、更热也更长的夏天。
世界气象组织在《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中指出,自有仪器记录以来,过去的22年里有20年是历史上最热的年份,而过去的5年(2015-2019)则是这其中最最热的 TOP 5。除了越来越热,夏天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比如澳大利亚,最近5年,夏季的时间已经达到冬季的两倍之多。香港的学者也发现,近年来香港从5月就开始进入夏季,一直可以持续到10月初。
随着夏季温度不断攀升,热浪现象也愈发频繁、愈加严重。热浪一般是指持续2-3天以上、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异常高温气象事件。世界气象组织建议热浪的标准为:日最高气温高于32℃,且持续3天以上。中国气象局规定:连续3天以上日最高温度超过35℃的天气过程称为热浪。在我国,从热浪的次数和日最高温度来看,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地区,是逐渐增加的。
未来百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计高温热浪极大可能会持续时间更长、频率和强度更高。换言之,地球升温已经势不可挡,我们注定要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热的环境中了。也许很多人会有些疑惑:夏天天热不是正常的吗?只是温度稍微再高些,时间稍微再长些,能有多大问题呢?问题其实非常严重。因为,天热真的是可以热死人的。
高温为什么会对人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这么大威胁呢?原因在于,人是一种恒温动物,必须保持体温稳定,因此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人体会通过排汗来蒸发散热,给身体降温。可一旦外界温度过高,这套排汗降温的系统就不灵了。如果高温持续时间太长,就会影响人体内的水盐代谢、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及泌尿系统,严重时会出现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等一系列疾病,甚至会导致大脑、肝、肾等器官发生损伤,乃至衰竭,最终引起死亡。
与往年相比,今年夏天人们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除了高温热浪,还有新冠肺炎疫情,这二者交叠在一起,可能造成许多更严重的问题。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气象组织的“气候与健康”联合办公室最近发布了简报,提醒人们注意下列风险:“今年夏季由于高温和新冠肺炎疫情共存,可能会存在两者互相影响和叠加的情形,包括:加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特别是老年人和长期病患;高温下户外活动又有增加新冠肺炎传染率的风险;医护人员穿戴厚重防护服可能存在中暑风险;高温热浪引起的疾病症状,例如头痛、体温上升、大量出汗、身体痉挛与早期新冠肺炎症状相似,公众自我判断是高温疾病还是新冠肺炎存在困难;公众还可能担心因为中暑就医而感染新冠肺炎,从而不积极就医,引发病情加重甚至存在死亡风险;另一方面入院的中暑病患又会给已经处在高负荷状态的医疗系统带来额外负担。
”
不过,说了这么多风险,面对现在日渐炎热的夏季,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毕竟,跟其他气候灾害相比,高温热浪引起的疾病甚至死亡,是可以通过提前干预而改善和避免的。我们制作了2张应对高温热浪的知识卡片,你可以收藏,并转发给自己的亲人朋友。
在高温热浪天气下,如何预防中暑: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间外出活动,尤其不做剧烈运动;及时饮水,少量多次;饮食清淡,少吃多餐;减少摄入酒精,咖啡因和糖,避免脱水;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衣服;停车后,不要把儿童或宠物留在车里;使用阳伞、帽子、防晒霜;一旦感到头晕、胸闷、心悸、虚弱,口干,立即到阴凉处休息。
在高温热浪天气下,中暑之后如何急救:休息:停止一切活动,在凉爽通风的地方休息;补水补盐:饮用凉爽的运动饮料或果汁;降温:淋浴冲凉,或凉水擦拭身体,或冷敷额头、腋下及腹股沟;如果患者昏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全力帮其身体降温;不给其喂水、喂食;如果患者呕吐,让其身体侧躺,保证呼吸道畅通。气温正在一天天升高,新冠疫情尚未平息,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