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300多篇诗歌。不仅如此,《诗经》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植物辞典,在一赋一比、一比一兴中穿插了诸多香草花卉。《诗经》中的诗句似乎总与植物脱不了关系,其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繁多。有统计显示,《诗经》中一共提到了143种植物。想要更好地理解《诗经》,就需要对这些植物有所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经》中提到的一种水生植物——蘋。
《诗经》中所描写的水生植物有不少种,它们除了可以食用之外,更是重要的祭祀物品。《礼记·昏义》中记载,古代女子在出嫁前三个月,要教她有关妇女贞顺的德性、言语的应对、打扮装饰及家务事,等等。学成以后,要祭告祖先。届时,要用蘋藻做羹汤来祭祖。这都是为了养成女子柔顺的品德。
《诗经·国风·召南·采蘋》就是一首歌咏南国祭祀的诗:“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该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贵族少女在祭祀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和美德,展现了初期治社会的风貌。诗中,“于以采蘋”的“蘋”,自古以来便有许多不同的注解,而且在后世的诸多文本中,“蘋”字被简化成了“苹”。
其实,“苹”字古已有之。
《诗经·小雅》中即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之语,这里的“苹”指的是当时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即黄花蒿(非今天所指的青蒿)。其植株含挥发油,具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并含青蒿素,为抗疟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不过,在《植物古汉名图考》一书中,“食野之苹”的“苹”字被写成了“蘋”——或许,编著者认为,古时没有“苹”字,且认定其为菊科植物香青,一种与青蒿同科不同属的植物。
《中国植物志》则明确指出,此“苹”为蒿属植物。“蘋”为“蕨类植物,生在浅水中。这意味着,蘋与苹果八竿子打不着。不过,很多人还是会将“蘋”“萍”和“苹”混淆。在《说文解字》中,“苹”乃“萍(蓱)”之本字,而“蘋(薲)”又被认为是大萍,再将“蘋”字简化成“苹”。当真是乱成一锅粥。那么,蘋到底是一种什么植物呢?
战国时期文学家宋玉的《风赋》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关于其中的“青蘋”二字,后世的文本中至少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写法,其中,有不少被写为“青苹”。正如上文所述,写作“青苹”尚情有可原。这是因为,宋玉的原文写的是“青蘋”。“蘋”属繁体字。据《简化字总表》,“蘋”应简化为“苹”。不过,也许因为看到“苹”,总不免让人们想到苹果;于是,更多的人写成了“青萍”。
萍者,浮萍也。
唐代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中云:“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诗人用“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这里所说的“萍”,是一种水生植物,平铺于水面生长。其叶子表面为绿色,背面为浅黄色或绿白色或常为紫色,近圆形、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最有可能是水鳖。通过《诗经·召南》,我们知道,古人采蘋、采藻是用来祭祀的。对此,有人提出疑问:这么小而薄的叶子不堪食用,又怎好用来祭祀呢?
其实,对于《诗经》中所提到的“蘋”,学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据多方考证,《诗经》中的“蘋”可能指的是水鳖这种植物。《左传》中有:“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蘋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所谓芣菜,就是水鳖。它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具有一蜂窝状的储气组织,就是陈藏器所说的“叶下有一点如水沫”。
它的花期在夏秋季,花白色,伸出水面;因此,古人称为“白蘋”。水鳖的幼叶柄可食用,古人用其做羹汤以祭祀祖先。宋代郑樵所著《通志》中也提到:“蘋,水菜也,叶似车前,《诗》所谓‘于以采蘋’是也。”在清代顾景星的《野菜赞》中,它有个怪怪的名字——“油灼灼”,且有如下描述:“叶圆大,一缺,背一点如水泡。一名芣菜。沸汤过,去苦涩,须姜醋,宜作干菜。根甚肥美。”
水鳖在《植物实名图考》中,水鳖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马尿花。马尿花为浮水草本植物,须根长可达30厘米,匍匐茎发达;叶簇生,多漂浮,有时伸出水面;叶片心形或圆形。全国多省区皆有,生于静水池沼中;大洋洲和亚洲其他地区也有。可作饲料及绿肥;幼叶柄作蔬菜。据《滇南本草》记载,可治疗某些妇科疾病。在古人眼里,还有一种植物与水鳖很像,所谓“大者名蘋,中者名荇”。
荇,也叫莕菜(《唐本草(新修本草)》),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产全国绝大多数省区,生于池塘或不甚流动的河溪中。花金黄色,整个花期长达4个多月。综上可知,《诗经》中的“蘋”最大的可能就是水鳖这种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