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变“绿”,“隐者”现身,这些年的珠峰发生了什么?

作者: 第三极大本营

来源: 第三极大本营

发布日期: 2020-05-30

本文详细介绍了珠峰的历史、科学考察、生态环境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建议。从珠峰的发现、测量到科考活动的开展,再到气候变化对珠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珠峰地区的影响,文章全面展示了珠峰的变迁。最后,文章提出了针对珠峰未来发展的科学建议,强调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珠峰,永远散发着魅力!关于珠峰的魅力,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希洛里有一句名言:因为它在那里!早在300多年前,人类认识世界的疆界就拓展到了世界最高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家大规模进行珠峰科考,珠峰的面纱被一层层揭开。自从人们发现这一世界最高峰,感兴趣的就不光是中国人,而是全球的人。丈量珠峰高度,就一直是人类的向往。

1975年5月27日,中国测绘局和中国总参测绘局联合,精确得到珠峰高度为8848.13米。2005年5月22日,20多名中国测绘科考队员和登山队员,登上了珠峰峰顶,重新丈量了珠峰,此次测量高度为8844.43米。2020年5月27日,中国再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对珠峰高度开展新的测量!

科学考察,是人类科学认识珠峰的新方式。珠峰地区的科考活动始于1921年,但早期的科学考察资料比较零散。

自1959年以来,我国先后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六次较为系统的考察研究,认识了珠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1959-1960年,中科院和国家体委组织的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完成了以珠峰为中心的海拔2500米至6500米范围的科学考察。1966-1968年,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对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了地质,地理,气象和高山生理等科学考察。

1975年,中科院再次组织了珠峰科学考察分队,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地质、气象、高山生理等考察研究。2005年,中科院组织第四次综合科学考察。2016年,中科院联合国家气候中心等研究机构和高校,对珠峰地区开展气候、环境和人文动态等综合科学考察。2018-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队组织了珠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过去几十年,珠峰的生态环境,变化犹大!

珠峰自然保护区内7个气象站的数据统计分析表明:1961年至2018间,珠峰地区的气温每10年上升0.32°C,冬季升温更为显著,达到了每10年0.44°C,远高于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珠峰变得越来越暖。同时期,珠峰地区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夏季降水量甚至还出现微弱的下降。气温快速上升,降水量没有变化。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显示出大面积退缩消减!

根据最新中国和尼泊尔冰川编目显示,珠峰南、北部地区有2438条冰川,总面积3271.4 km2。中国境内珠峰自然保护区分布有1476条冰川,面积为2030.5 km2。对比中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发现,1970s-2010s年间珠峰北坡中国境内的冰川面积减小了约28.4%。珠峰南坡的冰川在1980-2010年间面积退缩了26%。两者合计,珠峰地区的冰川面积减少超过900 km2。

冰川强烈消融退缩,引发了生态环境连锁反应,有利的是冰川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增加。1974-2006年,珠峰北坡绒布冰川平均消融的总水量为0.06±0.04 Gt。冰川消融对绒布河径流补给量超过50%。不利的是冰川强烈退缩导致冰湖增加。目前,我国珠峰自然保护区的冰湖数量已经超过1000个。冰湖总面积由1990年的99.63 km2扩张至2013年的114.43 km2。

冰湖是与冰川或冰川作用相关的湖泊,在山区是灾害的孕育者。珠峰地区是冰湖溃决灾害最为频发地区之一。根据潜在危险性冰湖识别指标及其溃决危险性等级评价方法,在珠峰地区识别出有潜在危险性的冰湖109个,总面积63.24km2。其中溃决危险性等级为“高”的冰湖有31个,总面积27.84 km2。

高极珠峰地处偏远,大气环境整体良好,与全球偏远地区,甚至南北极地区相当。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珠峰南侧是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密集的南亚大陆。印度等南亚国家工农业活动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可以随着大气远距离到达珠峰地区。珠峰北坡绒布河谷的中科院珠峰站监测明确显示,春季的大气污染物可以跨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抵达珠峰北坡的河谷地。

珠峰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大气中人类来源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自工业革命以来呈增加趋势,过去60年更是显著增加,源自人类活动释放的黑碳在1970年以来显著增加近2倍!这与南亚地区增强的工农业活动密不可分。黑碳是不完全燃烧产生的吸光性物质,进入大气后会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大气,沉降到冰川表面,会降低反照率而吸收热量,是一种促进冰川消融的加速剂,导致珠峰地区冰川进一步加速消融。

气温的持续上升和水资源的增加也给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影响。过去30年来,珠峰地区植被指数NDVI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率以及地上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在较低海拔区域增加趋势显著。除此之外,珠峰地区草原返青期提前,生长期延长,净初级生产力总体呈增加态势。通俗地说,珠峰地区变绿了!一年中绿的日子也更久了。持续的“变绿”也意味着可供更多的动物繁衍生息。

事实的确如此,珠峰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甚至有“雪山隐者”之称的国际濒危野生动物雪豹的出现。珠峰自然保护区人口总量较少,增长缓慢。上世纪下半叶一直徘徊在8万人左右,1982年仅为6.48万人。随着生活质量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到2014年达到11.46万人,3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生产为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藏铁路的开通,旅游人口大量进入西藏,以珠峰所在的日喀则地区为例,2014年日喀则地区旅游人次达310.3万 ,这个数字较2005年增长了10倍!井喷式的旅游人口增长也给珠峰地区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了新要求。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并着力开展环境保护。以退牧还草工程为例,2005年,珠峰保护区牲畜存栏量为91.89万只,2008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2006年开始,西藏自治区实施了农牧民安居工程,建立了珠峰保护区内小规模适度集中的游牧民定居点,通过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建设维修乡村道路、牲畜棚圈、沼气,以及通电、通邮等措施,提高了游牧民的生活质量,也对草原生态的改善产生了深远影响。2005年,珠峰保护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12.38元,截至2014年年底,达到6132.32元,10年间增加了近2倍之多!

也正应了习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

气候变化预估显示,至本世纪末,珠峰地区的气温还将继续上升,RCP4.5情景下区域平均升温达到2°C左右,而RCP8.5情景下增温将超过4°C!两种情景下,珠峰地区平均降水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这意味着未来冰川退缩的态势还将继续,冰川退缩、融水增加,冰湖成为威胁区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气候变化“定时炸弹”!如何解除这些炸弹的威胁?

科学家在樟木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冰湖观测预警系统,观测和预警冰湖溃决的发生,为区域防灾减灾给出了科学解答和指导。针对珠峰地区未来发展,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加强环境监测,做好环境变化机理研究,为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二是提升宣教能力,加强生态屏障功能和环保科普与道德教育,让更多公众认识和关注珠峰的生态环境变化,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三是加速产业转变,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深入挖掘和科学规划管理旅游资源,加强珠峰地区徒步旅行线路的开发及配套设置的建设。四是加强政策保障,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的各类配套政策,完善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及实施办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保护和促进珠峰地区整体环境的改善,实现珠峰可持续发展,还离不开我们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通力协作,实现减排和减缓气候的持续变暖。

下一个60年,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珠峰的蓝天白云和繁星闪烁还将成为第三极“一方净土”的最好诠释,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之巅!

UUID: 2e8269fe-5b30-4283-9162-0fe94919823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5-30_珠峰变“绿”,“隐者”现身,这些年的珠峰发生了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