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一周科技。最近,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些网络数据传输的新纪录。
独角鲸的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本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发布了一段珍贵的独角鲸音频资料。这是地球物理学家们最近在格陵兰的一处峡湾中记录下来的,独角鲸们在夏天时会聚集在此。在视频中,我们可以听到几种不同的独角鲸声音。其中包括它们用于社交的“哨音”(whistles),以及用于回声定位寻找食物的“咔哒声”(clicks)。
当独角鲸与它们的食物靠得越近时,这些用于定位的“咔哒声”会变得越快速,最终变成了嗡嗡作响的声音(buzz)。这些记录能帮助人们更多了解冰川峡湾的声音背景,以及这些害羞而神秘的生物。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最近实现了迄今为止最快的网速,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44.2Tb/s。这相当于能在1秒钟中内下载1000部高清影片,是目前普通宽带网速度的400多万倍。
此次的最快网速是单个芯片源通过单根光纤传输数据的世界纪录。在这次测试中,科学家在两所学校之间铺设了一条长达76.6千米的光纤,利用名为“微光梳”(Micro-comb)的元件替代传统的激光器,实现了如此惊人的数据传输速度。而从长远来看,科学家还希望创建集成的光学芯片,从而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在现有的光纤链路上实现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
如果鹦鹉界也有解谜游戏爱好者,这种新型实验装置一定会成为它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个被称为“创新竞技场”(Innovation Arena)的半圆形平台上,同时展示着20种不同的机关谜题。这种道具是为研究动物的认知能力而设计的。在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的论文中,研究者利用它分别测试了野生凤头鹦鹉与实验室长大的鹦鹉们的创造力。
结果显示,野生个体的解谜能力并不输给在实验室长大的被试鹦鹉,不过它们对摆弄这些机关的兴趣明显更低,经常需要额外的食物吸引才会开始探索。这种差异应该是因为野生鹦鹉们不熟悉实验过程,没有建立“能获得奖励”的预期。
当海水温度升高时,有些珊瑚会呈现出非常明亮的彩色——它们或许看起来很美,但实际却经历着艰难时刻。研究者发现,变成彩色是一些珊瑚白化时的自救手段。
珊瑚与藻类共生,这些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能量,并且吸收大部分的光线。但当海水温度升高时,珊瑚会排出藻类,出现“漂白”的现象;且此时光线将照进珊瑚内部,不利于藻类回来。一旦长期缺少藻类,珊瑚将会死亡。这种情况下,一些珊瑚在光线的诱导下产生色素,在外围形成彩色的“防晒层”。保护层可以减少穿过珊瑚内部的光线,好让藻类重新在珊瑚上定居,实现自救。藻类回来之后,珊瑚将停止制造色素。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珊瑚都有这种保护机制。而且,一旦珊瑚遭受着长期或极高的高温,它们也很难通过这种方法来自救。
在约6600万年前,著名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希克苏鲁伯撞击(Chicxulub Impact)发生了。这次撞击不仅留下了地球表面最大的撞击地形,还对当时的气候造成巨大影响,被认为导致了恐龙等生物的灭绝。本周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还原了这次事件的撞击轨迹。
研究指出,这次灾难性的撞击事件可能恰好发生在了最为致命的角度上。研究者们将3D数值模拟与实地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这颗小行星是由东北方向以较高的角度撞上了地面,撞击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在45°-60°。模拟结果显示,与垂直或低角度的撞击相比,在这样的角度下撞击会导致更多二氧化碳与硫释放到大气中,由此对气候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