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医疗医改相关议题是今年两会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介绍,在收到的506件代表议案中,有四分之一是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排名第一。在9000多件建议案中,还有不少聚焦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激励机制,增加医务人员的安全感、获得感。
新冠疫情暴发后,国内医护人员冲在抗疫的第一线,4万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湖北,他们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探索新的诊疗方案、患者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2月24日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专家组的报告显示,全国共有476家医疗机构3387例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2位医务人员殉职。
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医护群体仍面对着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高危、高压、高负荷,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医生的评价机制与其超负荷的社会贡献不相称、人才流失严重等。如何提高医生群体的获得感,不仅需要制度改革,也需要技术助力,帮助医务人员群体减轻工作压力。
根据《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77%的医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近25%的医生平均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但他们的收入并没有合理反映工作强度,超过70%医生每月工资不足8000元。近年来,尽管恶性伤医事件数量总体有所下降,但2019年在北京发生的杨文医生遇害案、陶勇医生严重伤害案,突显了医生群体面临的职业风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北大首钢医院院长顾晋表示,医患矛盾可能长期存在,医生仍面临着更为突出的职业风险。如何在制度建设、法律建设上更好的保护医生的职业尊严是很重要的。他建议医院应考虑建立安检制度、设立警务工作站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台联会长高峰则建议将“袭医”与“袭警”同罪,加强震慑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则建议赋予医务人员“避险权”,在危险情况下,医务人员可以拒绝诊疗,或者是更换其他医务人员进行诊疗,在保证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建议,提高防治体系建设的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的待遇,使大量高校医学毕业生从事防控、预防体系的工作,增加工资和调休,提高绩效,加大薪酬制度的改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表示,医务人员的成长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疫情之后,必须把感动变为尊重,把对医护人员的尊崇扎下根来。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通过一份《关于推进制度与技术创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增加医务人员获得感的建议》,呼应了医疗界代表委员的呼声。他提出应加大投入、力促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帮助医务人员实现“制度性减负”,这包括政府加大医疗投入资金,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阳光收入”,推进医务人员职称绩效考评与薪酬制度改革,优化医务人员薪酬结构等方面。
他认为,应加快推广医保电子凭证的落地,实现医保线上支付,加速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完善基于医疗大数据的医保智能监控、精准控费、精细化医疗服务效果评估,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为社会办医的健康规范发展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增加供给创造土壤和条件。这些都将有助于解决医务人员群体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
作为一个医院的管理者,我们的医院实际上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疫情的不确定性,我们在处理好为病人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又要时刻绷紧新冠肺炎防控不发生医院聚集发病。”顾晋表示。事实上,此次疫情中已经有不少医院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化解面临的这些压力。如通过互联网医疗实现远程问诊,从而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通过智能医疗减轻医生工作压力,从而提升就诊服务和诊断质量。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大数据积累和深度学习算法进步,互联网医疗和智能医疗快速发展,根据36氪的一份报告,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快速发展,始终保持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高增长态势,在医疗影像、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疾病风险预测、医院管理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
新冠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发改委也先后出台了支持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的政策,杭州、上海甚至开启了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政策,为医保打通在线支付奠定基础。5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出通知,要求加快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加快建立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创新建设完善智慧医院系统,对于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常态化,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
关于互联网医疗应如何进行规范性建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牛朝诗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应制订出台更为详细的互联网医院基本标准、互联网医院医师执业注册条件、诊疗项目范围和诊疗活动,并制订严格互联网医疗物价标准、医保支付标准以及支付范围,有序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医疗信息化、智能化在快速,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全国政协委员沈南鹏认为,利用好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中国医疗整体供给能力非常重要,但国内医疗人工智能的审批创新相较市场发展和国际实践仍显不足,数字医疗工具的监管环境仍待优化等,这是未来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应予以关注。
疫情过后,国家提出了加快以5G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被视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基建”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吸引了包括阿里、腾讯、京东、百度等科技公司的参与。4月20日,阿里云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5月26日,腾讯宣布将在新基建上投入5000亿,主要用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领域。在医疗领域人士看来,新冠疫情后,互联网医疗将是医疗新基建中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
马化腾也在建议案中表示,应把新基建延伸到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加快智慧医院建设,帮助医务人员实现“技术性减负”。依托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互联网医疗与智慧医院,可以更好地实现分级诊疗、远程诊疗、慢病管理,也能让基层家庭医生和乡村医生,充分享受政策与技术双重红利,促进医疗模式适应老龄化趋势,弥补城乡差距。
国内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新基建众多领域,夯实云计算、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互联网医疗及智能医疗的底层技术平台,有望推动互联网医疗、智能医疗在不远的未来快速发展,为医疗群体实现技术性减负,从而患者提供更有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