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百年间,大多数科学领域至少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这样的转变,或者说范式转换,是将旧的知识重新排列到一个新的框架中。这里,我们沿着从古至今发展的时间线,选取了十个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认知、为人类文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理论。
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Aristarchus,310BC - 230BC)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之火”,并将当时已知的所有行星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这是已知最早的太阳系日心说。等到这一学说真正确立,又已经过去了近2000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重新提出日心说模型,他表示地球并非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是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旋转的。
1789年,安托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Lavoisier)在第一本化学教科书中写道:“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会凭空消失,没有什么能被凭空创造,万物皆是转化而来。”他表明,若要发明新的化学物质,化学家必须改造现有的化学物质。他在书中列出了许多化学元素,其中包括氢、氮、氧、磷、硫、铁、锌、汞和金等。
1859年,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出版了描述了自然选择进化理论的《物种起源》一书。他用进化论阐述了生命的复杂性,以及生命形式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从自然过程中产生。这样一个理论是极具革命性的,以至于直到今天仍有人对进化论表示怀疑。
1808年,近代原子论之父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发表了他的原子理论,他认为物质是由微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组成的。原子概念的深入人心,为19世纪末的另一场学术革命——统计力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它与质能等价理论(E = mc²)触发了一场革命。狭义相对论使得物理学家能将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结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通过四个坐标(t, x, y, z)来描述(1+3)维(时间+空间)中的一个点。
1915年,爱因斯坦向普鲁士科学院递交了全新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将引力描述为是时空弯曲的结果(时空=三维空间+一维时间),它表明引力并非像艾萨克·牛顿(Issac Newton)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作用于物体之间的力。
20世纪的物理学始于一系列新的见解。从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 J. Thomson)在1897年发现了电子开始,到后来科学家对原子、电子等微小粒子的操纵,无疑都对现代文明的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
早在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就发现了大陆板块的漂移。虽然魏格纳被称为大陆漂移学说之父,但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1944年,应用数学领域诞生了一个后来对经济学家、社科学家、生物学家等都极为重要的理论,那就是博弈论。它最初由数学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奥斯卡·莫根施特恩(Oskar Morgenstern)提出,最初是为了经济学而发展的理论。
上世纪40年代末,美国电气工程师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根据经典物理定律建立了数据传输模型,发展出了信息论。我们现在能够用电脑加载网页、发送电子邮件,都得益于香农的信息论,它是使互联网变得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