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叩问中国医学教育:能否扛稳守护健康“大旗”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05-25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中国医学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医学教育体制的不足、医生培养的急功近利、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薄弱等。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如吸引高素质人才从医、尽早培养医生成才、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以及修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国医务工作者逆向而行,临危不惧,攻坚克难,向祖国人民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不过,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医学教育、医生培养的种种不足,比如,重“技”而轻“道”、重“治”而轻“防”、重“专”而轻“全”。医学的本质就是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当面对全国性甚至世界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我们能否防患于未然?能否防大患于未至?答案并不乐观!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医学教育与医学研究,回归医学的本质?为此,《中国科学报》特别邀请几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进行了讨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提出,想吸引高素质人才从医须让其看到灿烂前景。他认为,教育有两大要素,一是接受教育之后学生是否有好的职业前景,二是院校教育的内容是否严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建议,尽量将医生早日培养成才。他指出,我国的医学教育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医学特点及人口众多、人均医生比例少、医生负担重这一现实国情,尽可能将医生早日培养成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刘艳强调,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亟待加强。她建议,完善院校教育,丰富实践教学,强化职后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建议,加大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她认为,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经费投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凌锋表示,医学教育不能“平地起高楼”。她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过程,基底坚实才能逐渐攀升,而不是“平地起高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建议,尽快修补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裂痕”。她认为,应从医学教育管理的组织和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医教协同。同时,还应加大医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变医学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

UUID: 69e9d3ba-eb24-4034-b4f2-a12b7b4e95f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05-25_新冠肺炎疫情叩问中国医学教育: 能否扛稳守护健康“大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