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今天的票圈,发现他们在上山下海......虽然今年要宅家,但是往年出门旅游的你,朋友圈一定是这样的。尝遍美食,看遍美景,秀出美颜。出门就等于美景,美食,美颜?并不是!还可能是饿肚子、掉水坑、遇毒蛇……不信你来看看大院的朋友圈。1990年3月3日,秦大河等人经过220天,徒步行程5896km,横穿南极洲,穿越南极半岛、南极点和东南极高原,抵达终点——苏联南极和平站。
秦大河对南极冰盖考察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南极冰盖表层1米雪冰标本的科学家”。1980年1月12日,我国科学家张青松和董兆乾,第一次代表中国科学界正式踏上南极大陆。1980年12月15日开始,张青松驻扎南极戴维斯站长达11个半月,搜集的标本和样品,就是我国最早的南极科学考察成果。后来,他和董兆乾成为了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的副队长。
1991年,高登义参加了北极国际科学考察,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原文,得知中国已经于1925年成为该条约成员国,凡条约国都可以在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科学考察站。从此,他一直为促进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立科学考察站而不懈努力。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国于2004年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ARV是一种集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和遥控水下机器人(ROV)技术特点于一身的新概念水下机器人。
2008年7月,第一代北极ARV参加了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2014年8月,第二代北极ARV参加了我国第六次北极科考。它们携带了温盐仪、光通量测量仪和水下摄像机等测量设备,具有多科学观测能力。“深海勇士”号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高达95%,与国际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相比在电池容量、潜浮速度、声学通信和自动控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2019年度下潜110潜次,其中在西南印度洋热液科学考察航次中,创造了载人深潜史单航次下潜作业次数等一系列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新纪录。1984年,中国科学工作者赴南沙群岛进行大规模实地考察,这是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开端。作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规模的南海科考项目,南沙综合科考成果丰富,比如解决了南沙历来的危险区航道问题,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这也是南海科学研究以渔业资源为主转向以多学科,综合性为主的开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家开始了一系列自力更生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青藏高原考察。老一辈科学家在那片苦寒之地进行了拉网式的考察,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总结整理,出版了一套百科全书式的系列丛书,使我国西藏第一次有了系统的、自然科学的研究结果。
2017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这里所展现的只是中科院多年来科考团队的沧海一粟。从极地到深海,从高山到森林,几十年来,变化的是科考的条件,不变的是我们对科学的坚持。因为对科学的追寻,我们走遍了天涯海角。因为对科学的热爱,我们克服了艰难险阻。你想说些啥?大院的粉丝们,看了大院的朋友圈后,你是否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在哪一条票圈下评论些什么呢?
在留言区与大家分享吧~截止到5月28日中午12点,留言点赞的前3名幸运读者,大院将为你们送上新鲜出炉的周边一份!它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