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壁咚”和“茄”连起来,你会想到什么?今天要讲的并不是会壁咚的茄子,也不是壁咚一个茄子,更和可爱的贾玲姐姐没关系。今天主角的名字叫碧冬茄。你也许不知道碧冬茄长啥样,但是你见到过它的概率不小。近十年间,碧冬茄成了中国城市花坛最喜欢的物种之一,以其皮实、花多、色艳、不占地、不爱死、特便宜等优点,征服了很多园林绿化部门。它还有一个名字,你肯定听过,叫矮牵牛。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矮化的牵牛花。
其实它和牵牛花差十万八千里,只是花冠的大样子有点像而已。牵牛花属于旋花科番薯属,是红薯的亲戚;矮牵牛是茄科矮牵牛属的,是烟草的亲戚。如果细看就会发现,牵牛和矮牵牛的茎、叶、花的着生方式等等都有很明显的差别,相似程度不如和各自亲戚来得高。
碧冬茄属的拉丁名是Petunia,取自法语的“烟草”意思。
碧冬茄并不是一个自然物种,而是是两种碧冬茄属植物P. integrifolia和P. violacea的杂交种。原来的植物志都把碧冬茄的拉丁文名写作Petunia hybrida,现在的标准写法写作Petunia ×hybrida,这是杂交种的规范写法,中间的乘号表示杂交,后面是这个种的种加词。而碧冬茄的种加词hybrida,意思就是……杂交。碧冬茄还有个俗名,叫“杂交撞羽朝颜”。
如果你看动漫,可能知道,著名的国产动画《小花仙》里有个角色就叫“撞羽朝颜”,其实就是个“碧冬茄精”。撞羽朝颜,这名字一听就是从日本来的。“朝颜”在日语里是牵牛的意思,早上开花,谓之朝颜。撞羽呢,其实是指日本流行的“三毛球”,在我国也叫板羽球,球就跟毽子似的。可能是指碧冬茄花瓣边缘不像牵牛那样完整,而是有尖有裂的,在闭花的时候有点像那个三毛球。
要说也不怪植物学家反复强调碧冬茄的杂交属性,这货的情史也确实复杂——不光它本身是杂交的,它和属内很多种都能轻易杂交,甚至和同科隔壁属都能杂交。真有点来者不拒,确有“壁咚茄”的风范。另外,碧冬茄人工驯化的历史也有些过于漫长,以至于很难说清现在花坛里的品种究竟是怎么混出来的。碧冬茄属原产于南美,最早的园艺碧冬茄是在1835年由英国的园艺大佬威廉·赫伯特牧师培育而成的,在之后又一再“升级换代”。
1849年又出现重瓣矮牵牛品种。1876年通过自然突变育成了四倍体大花矮牵牛系列。1879年很快又推出矮生小花品种。1930年育成杂种1代的矮牵牛品种。后来为了商用和全球推广,又搞出了抗热、抗雨和抗病等品种。
我国是从20世纪初开始引进碧冬茄的,但是影响不大。改革开放以后,园艺需求大增,城市化进程加速,我国开始从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大批进口碧冬茄,同时,我国的园艺专家也培育出来不少新品种。
我们今天看到的碧冬茄,外貌差距很大。大花、小花、波状、锯齿状、重瓣、单瓣;按花色分有紫红、鲜红、桃红、纯白、肉色及多种带条纹品种,还有像洒金宣纸那样的斑点品种。仅仅北京,常见的碧冬茄就有几十种花色,要想看全还真得费不少劲。在条件适宜时,碧冬茄一年四季都能开花,尤其是干燥温暖和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会开得更加繁茂,所以南方栽种的更多一些,花期也更长。
在美国,碧冬茄的种植和消费高居草本花卉之首,多个品种曾多次获得全美选种组织设立的花坛植物奖。在日本,矮牵牛也被列为最受欢迎的花卉之一。原本长在南美无人识的碧冬茄在二百年里不仅飞遍全世界,而且深受喜爱。这源于它“多情风流,花开四时”的本质,仿佛生命的最大意义就是开花开花再开花。唯一遗憾的是,这种植物是一年生的,每年都得播种重栽,不能一劳永逸,要不然,只怕园艺地位还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