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想象一种怪兽,它长着羚羊一样的身材,头上却顶着一对“树枝”;更奇特的是,这对“树枝”每年都会定期脱落,之后再像竹笋一样重新从头顶冒出来,甚至比以前的更大。这种怪兽其实就是鹿。幸亏它们是如此常见且分布广泛,否则即使想象力最丰富的科幻作家,都不敢设计出这么奇特的动物。
按IUCN红皮书的分类法,全世界共有56种鹿,除了獐子的犄角已退化外,其余55种鹿都长着大小、形状不一的鹿角。鹿亚科的犄角较复杂,我国特产毛冠鹿的鹿角不分杈,麂子的犄角分两杈,包括一个眉杈和一个主杈。大部分亚洲鹿类的犄角都分三杈,也就是除眉杈外,主杈再分为两杈;比如豚鹿、白斑鹿等。
值得一提的是南亚的泽鹿,英文名Barasingha取自当地土名,意为“十二杈”,因为这种鹿每只角一般分6个杈,但其实这是杈上加杈的缘故,其鹿角的基本结构还是三杈角。梅花鹿是四杈角,白唇鹿和欧洲马鹿是五杈角,而体型最大的美洲马鹿则是六杈角。
美洲鹿亚科的犄角则千变万化,无规律可循。分布最广的白尾鹿,没有眉杈,但从主杈基部长出一个被称为“Basal snag”的小杈,可认为是眉杈趋同进化的结构,此外它的主杈朝前弯曲,其它分杈从主杈背面朝天长出。白尾鹿的亲戚黑尾鹿,也没有眉杈,主杈则是二叉分支的结构,两个分杈上再分杈。
鹿科中体型最大的驼鹿,鹿角是像两侧扩展的平板,其中欧洲驼鹿分支更明显,美洲驼鹿更像一整块板。此外还有最另类的驯鹿。它们是群居性最高的鹿科,拥有所有陆生兽类中最长的迁徙距离:每年春秋季,几十万北美驯鹿跋涉2000~5000公里往来于北方的产崽地和南方的越冬地。驯鹿是唯一雌雄都长角的鹿,它们的鹿角天生不对称,大部分驯鹿的眉杈,一边是铲状,而另一边是正常的棍状。
鹿角的起源现在一般认为鹿科起源于中新世的欧亚大陆。鹿科的祖先没有犄角,打架靠獠牙,但随后一些个体的眼睛上方出现了隆起;也许是因为这些骨突保护了眼睛和其它关键部位免受情敌戳来的獠牙攻击,这些骨突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并越变越大。
鹿角最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每年更换的。大部分鹿秋季发情打斗,因此鹿角多在春季萌生,初秋完成生长,脱去鹿茸,秋季投入战斗,冬季或早春脱落。很多种类的鹿在旧角脱落后即刻开始萌生新角,有的种类(如驯鹿)则在旧角脱落后停歇一段时间再长新角。
关于鹿角还存在无数未解之谜,科学家甚至发现鹿角的快速生长有癌基因的驱动,但受到了抑癌基因的调控。此外鹿科的癌症发病率也显著低于其它兽类。因此人们寄希望于从中获得治疗癌症的法宝,甚至肢体再生的工具。鹿作为我们最早认识的动物,或许在动物园中都很少能获得一分钟的驻足(投喂党除外)。但如果我们忘掉过去,重新认识一遍它们,就会发现鹿也是一类神奇的动物,是自然的杰作,也是进化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