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大家基本都是憋在家里度过的,没能出门好好感受春的气息。不过小区里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和随处可见的鸟屎,还是让人觉得生机勃勃的呢。昨天的推送给大家讲了点“鸟事”,没过瘾,今天继续。正春夏交替之际,我们就再来上节语文课吧。本节课的知识点为汉字中的鸟——再在网课中努力感受一把春光。(硬凹)《诗经·商颂》有诗名为《玄鸟》,开篇就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朝人的祖先,是真正的“鸟人”。
据春秋战国时《竹书纪年》等记载,帝喾的次妃简狄,春分这天跟随夫君在郊野祭祀,随后和妹妹一起在玄丘洗澡。有玄鸟飞过,掉下一枚色彩艳丽的鸟蛋,姐妹争抢,简狄把蛋吞了下去,之后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契。契长大后,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得到了舜帝分封的商地。这便是商朝的起源。“玄鸟生商”商人确实对鸟图腾有非一般的崇拜,鸟在他们的青铜器、玉器上出场率极高。
这个铭文是从一件商代青铜壶上拓下来的,由“玄”“鸟”“妇”三字合体而成,被认为是商人崇拜玄鸟图腾的证据。然而玄鸟到底是什么鸟?有人说鹤,有人说鸡,有人说乌鸦,有人说凤凰,还有人说,是无生命的陨石。而接受度最广的一种解释则是燕子。一则,燕子活跃于春季,跟玄鸟故事里的时间对得上,二则燕子的主色调也符合“玄”字。《说文解字》对“玄”的注释是“黑而有赤色者”,对“燕”字的解说就是:“玄鸟也。
籋(同‘镊’)口,布翅,枝尾。象形。”燕子燕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可以看出来,甲骨文的“燕”字,对翅膀和燕尾都十分写实。不过许慎没见过甲骨文,他的“象形”指的是小篆的“燕”——左右对称,张开翅膀,尾部分叉,比起真实的燕子,更像个沙燕风筝:近年又有学者提出新说法,认为玄鸟乃是猫头鹰。猫头鹰又不黑,为啥称为玄鸟?原来是论者认为“玄”有“旋转”的意思,而猫头鹰脖颈灵活,常有转头动作,因此而得名。
另外,除甲骨外,存世的商代文物中,燕子形象的比较罕见,反倒是猫头鹰形态的青铜器既多又精美,可知它在商代是被当成一种神圣动物、受到崇拜的。在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中亮相的殷墟妇好墓“鸮尊”(猫头鹰古称“鸮”或“枭”),就是猫头鹰形青铜器中的翘楚。商代青铜器“妇好鸮尊”无论玄鸟是什么鸟,吞鸟蛋生子都不合常理。早在汉代,王充就在《论衡》中批驳说这是“虚妄言也”。然而故事流传极广,历代总有人在寻找其他解释。
学者郭沫若解读说:“玄鸟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因为“卵”是雄性睾丸的别名,小篆字形也是象睾丸之形,而“鸟”又是男性生殖器的俗称。所以,吞玄鸟之卵只是个隐晦说法,商人先祖的出生与其他人类并无区别。《说文解字》中与鸟相关的汉字,主要收录在“鸟”部和“隹(zhuī)”部。《说文》称鸟字为“长尾禽总名也。”而隹字,《说文》又说是“鸟之短尾总名也”。看起来是按尾巴长短把禽鸟分成两大类,然后表现在字形中。
“鸟”和“隹”的小篆写法其实这又是许慎想当然耳——从鸟字和隹字的甲骨文来看,根本就看不出谁尾巴长谁尾巴短......甲骨文中,跟鸟有关的字大多从隹,从鸟的屈指可数。只是后来隹被借用作发语词“惟”,周代往后,从鸟的字形才多起来。鸟的甲骨文写法隹的甲骨文写法现在说到鸟,我们常用的量词是“只”——这个字本来就是从鸟而来。只字的繁体为“隻”,拿一鸟是“隻”,拿两鸟就是“雙”了,简化字写成“双”。
古人常用“三”来表示“多”的意思,文字里的三只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排得整整齐齐,隶定后写作“雥(zá)”或“雦(chóu)”,表示一群鸟。雥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群鸟冒雨齐飞,会发出声响,甲骨文专门造了一个字来表示这种声音,这个字最后隶定为“霍”。这个知识点上节课讲“雨”部汉字时提到过。
甲骨文中的霍周杰伦唱《霍元甲》,那一句“霍霍霍霍霍霍霍霍,霍家拳的套路招式灵活”衔接得特别顺,因为“霍”本来就是个拟声词。《霍元甲》mv群鸟停在树上,就成了“雧”,“雧”字后来在汉字简化中,变成了“集”。很多鸟类在繁殖期总是成双成对,因此鸟常常被古人视为恩爱伴侣的象征。
在汉字中,二鸟相对,写作“雔(chóu)”,在商代金文中,雔字有伴侣、匹配之意,写作:文物上常有类似雔字的“对鸟纹”比如上图中得唐代红地团花对鸟纹锦如果这一对儿还互相说说话,便加言字旁,成为“雠(chóu)”,意为应答。当然,说话的时候也可能是在吵架,所以雠也与“仇”相通,在古书里还专指怨偶。古人最常接触的鸟,当然是蓄养的家禽。
“鸡(鷄)”,《说文》称之为“知时畜也”,在没有闹钟的年代,就靠公鸡报时了。早期鸡字的甲骨文,完全就是一幅公鸡打鸣图。后来,因为鸡和其他鸟类字形难以区分,所以又给它加上了声符“奚”:鸡字甲骨文的演变“鸭”字在甲骨文、金文中还没出现,但汉代就有了,《说文》解释为“鹜也”。鸭子喜欢成群结队,因而有了成语“趋之若鹜”。鹜,有时指家鸭,有时指野鸭。
乌鸦古称“乌”,金文写作:乌鸦最醒目的特点就是向上张开大嘴,“呀呀”地叫,所以“乌”又假借为感叹词,如“乌呼”。另一种叫声突出的鸟是四声杜鹃。它的鸣声通常是4个音节两两相连,人们听了纷纷脑洞炸裂——游子听成“不如归去”,农民听成“快种苞谷”,还有人听成“光棍好苦”。其声也悲切,闻者伤心,因此衍生出了“杜鹃啼血”的悲情故事。
四声杜鹃图片来自:pinterest还有一些非常罕见、活在传说里的鸟,比如“鸩”,是《说文解字》指名认证的“毒鸟”,相传酒水中浸过它的羽毛,就有了剧毒,所以有成语“饮鸩止渴”。据说此鸟似鹰,毛黑喙长,以毒蛇为食,所以全身带毒。鸩鸟是古人的想象,没有证据表明在中国存在过这样的生物。不过,在大洋洲的巴布新几内亚,有一种鸟类叫“林鵙鹟”,其皮肤和羽毛带有剧毒,倒是跟鸩鸟的传说不谋而合。
皮肤和羽毛有剧毒的黑头林鵙鹟(jú wēng)图片来自:wikipedia各种古装电视剧让大家认识了明代锦衣卫的飞鱼服,实际明代官服都是“动物系”,前胸、后背处绣织有各种禽、兽纹样。武官用走兽,寓意勇猛,文官用飞禽,寓意有文采。根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官员的官阶秩序,通过形象化的动物来体现,和西式军衔一样,既直观明了,又不失风雅。出土明代飞鱼服官服上鸟类的选用,也体现了这些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譬如鹤,《诗经·小雅》说它“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皋乃水边陆地,是鹤生活的环境,“声闻于天”,可见其声音嘹远。鹤形貌美丽,动作优雅,古人“以貌取鸟”,认为它品德高尚。因此,其文化地位几乎仅次于凤凰,用作一品大员的“吉祥物”再合适不过。
再比如鹌鹑,乃田间小鸟,其貌不扬,代指九品芝麻官也颇为贴切。清代继续沿袭明代的补服制度,不过对八品、九品补服上的鸟类稍作改动。图为清代的一品至九品文官补: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鹌鹑,九品练雀。凤凰这种传说鸟类,商周时就已经确立了形象,这点在汉字中也有体现——高冠长尾,与商周青铜器、玉器上的凤鸟造型相同。
“凤”的甲骨文和小篆写法凤在形象上集合了多种鸟兽的特征,也被视为百鸟的统领。根据《左传》记载,少昊氏担任部落首领时,寓意吉祥的凤鸟飞临,于是他用鸟来命名各部门的长官,整个部落堪称鸟的王国。凤鸟也是商朝人的图腾,前面说,有人认为玄鸟就是凤凰,这是屈原在《离骚》中提出的。屈原的祖国楚,也特别崇拜凤图腾,楚国文物中,凤的雕像和图像多不胜数,远超周代其他各国。商周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龙、凤常常被搭配成对。
《庄子》中把老子比作龙,把孔子比作凤;《三国演义》中,孔明为卧龙,庞统号凤雏,并无雌雄之别。后来雄龙雌凤、“凤”代表女子的意义却更流行,是受阴阳对立观念影响的缘故。然而古龙小说中的“陆小凤”,金庸小说中的“苗人凤”,甚至国民党著名特工毛人凤,都是男的,却又显然是根据“雄凤雌凰”的设定取名的......凤的性别就是这样扑朔迷离。电视剧中的陆小凤凤凰一词,先秦时就有了,拆分为雌雄两性却是在秦汉。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凤凰本是“连绵词”,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虽有两个字,但只有一个语素,不能拆分。所以凤和凰的性别分工,其实是强行区分,凤凰的性别自然也是根据需要,可雌可雄咯。随堂考随堂考往期文章回顾往期文章回顾草祺贵人被打死那天的雨,其实叫___为啥不喜欢被叫“妇女”?我懂你月亮要圆了,你够不够圆?繁体字、简体字,谁比谁高贵?日常迷信?当然是靠汉字啊(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