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坐在餐桌前,桌上放着一杯水。玻璃杯的容量是500毫升,然而此刻只装了250毫升的水。你会怎样描述这个玻璃杯的状态?一半是满的?还是一半是空的?在西方社会有一种说法,看到的杯子是半满还是半空,其实是一个人性格的深刻体现。认为杯子半满的人是乐观主义者。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看到积极的方面,在遇到问题时也能看到其中的机会。通常,他们对未来充满激情,并相信不论发生了什么,都在自己的掌控之内。
相比之下,认为杯子是半空的人,则倾向于在各种情况下都关注消极的方面。他们在各种机会中都会发现问题,通常对未来也不是很有热情,因为他们认为无论发生什么,都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
这个说法在基本的主调上还会有一些变化。我的儿子正在攻读工程学的博士学位。有一天,我注意到他们系的年刊上写着“乐观主义者看到杯子是半满的,悲观主义者看到杯子是半空的,而工程师看到的是一个相对于现有的液体量被过度设计了的杯子。
”心理学家们一直以来对我们性格中乐观/悲观的维度很感兴趣,他们通过远比水杯半满或半空更复杂的测试来对其进行评估。我们每个人在从乐观到悲观的谱带上都有自己对应的位置。然而,这个位置很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些坚定的乐观主义者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也可能有悲观的时候。类似地,悲观主义者必然也有一些时刻对事物感到乐观。既然悲观和乐观不是固定不变的性格特征,我们能否训练自己来改变呢?
我们能否有意识地让自己变得乐观?
或许你会觉得乐观主义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但事实上,遗传的因素只占了25%。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变空间。实际上,市面上有一些现成的此类训练项目,也有报道说这类方法有一定的成效。似乎适当的训练能使人变得更加乐观。你也许会疑惑——特别是如果你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训练呢?原因之一来自新近发表的一篇重要研究论文,这个研究发现,乐观与否是预测寿命长短最强的指标之一。
绝大多数关于长寿的研究聚焦在生物学和遗传因素上。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理学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抑郁。抑郁的个体倾向于寿命变短。新发表的这项研究基于美国两个很大样本量的人群,由来自美国波士顿地区几家研究机构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其中一个人群是来自美国护士健康研究的女性,另外一个人群是来自美国退伍军人老龄化研究的男性。
对于女性的随访时间是10年,男性的随访时间是30年。来自护士健康研究的样本量是69744例女性,相比之下,男性样本量只有1429例。上述两项研究都涉及对研究对象的长时间追踪,但在特定时间会利用标准问卷对其乐观-悲观情绪进行评估。两项研究中用来评估人们在乐观-悲观谱带上所处位置的工具有所不同,但既往研究显示它们的结果输出是存在相关性的。
两项不同研究都发现了指向同一方向的显著影响,这提示这种影响很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相当稳定。
研究人员根据人群的得分对他们进行分组,女性分为4组,男性分为5组。女性被评估时的平均年龄是70岁,男性平均是62岁。总体上,男性比女性更为乐观,然而这可能与他们相对年轻一些有关。
研究人员根据已知能影响寿命的人口学因素、对应的抑郁评分以及基线时的健康状况对寿命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整,结果发现,对于女性而言,最为乐观的一组比最为悲观的一组平均寿命长14.9%。来自男性的结果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但影响幅度略微弱一些,最为乐观一组比最为悲观一组的平均寿命长10.9%,这也是在去除了人口学因素和基线健康状况影响后的结果。这样的影响可谓相当巨大。
相比较之下,女性中,诊断出2型糖尿病的个体平均寿命缩短17%,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的个体平均寿命缩短18%。男性中,与主要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也得到类似结果,如诊断出2型糖尿病的个体寿命缩短13.1%,诊断出心脏病的个体寿命缩短16.6%。换言之,悲观的心理状态和患上糖尿病一样糟糕。另一个数据分析的角度是评估获得“超常寿命”的概率。这里“超常寿命”的定义是至少活到了85岁。
乐观情绪对此同样有非常大的影响。女性中,最为乐观一组比最不乐观一组活到85岁的概率要高出50%。男性中影响更大,达到了70%。真正令我大为惊讶的是,这个影响竟如此之大,因为仅仅在每个个体生命中的一个时间点对乐观进行了一次评估,就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那么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机制可以解释这种影响?仅仅对事物心存乐观是不是真的足够?
如果是这样,你就应该马上下载那些强化乐观思维的训练程序,立即开始训练。但或许,你还需要多考虑一分钟。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与基因无关的那部分乐观(占75%)受哪些因素影响。例如,人们认为,通常一个人越乐观,他也就越富有。乐观和富有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并不清楚。
可能是乐观的人更容易做出明智的投资选择,从而使他们变得富有;但同样可能的是,富有的人更容易保持乐观,因为他们有充分的经济实力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艰难时期。人们常说,有更多的钱并不能使你更幸福。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对于经济收入处于低端的人群而言,有钱确实能增加幸福感。只有当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一定程度之后,获得更多的钱所进一步带来的幸福感才会变得很少。
对于收入处于低端的人们来说,更多的钱能够降低日常生活的压力,让人感到幸福,而这可能会令人更加乐观。
这其中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相关的影响。比如,《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这项研究中,两个人群中的乐观主义者受教育程度更高。因此,一种可能的机制是,更好的教育使人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这使他们更幸福、乐观。这样,他们也会开始进行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如健身和控制体重等。
事实上,这一点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的研究里得到证据支持,最为乐观组的个体更容易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较低的体重指数(BMI,一个衡量肥胖状态的指标)。这些与健康相关的行为可能导致了寿命的延长。
剖析至此,主要的问题变成了,乐观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有几种可能。第一个可能是,人生的成功能带来一系列后续的结果,乐观是其中之一。因此,乐观和长寿之间就存在了一定相关性。
但是,训练自己变得乐观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与寿命有关的因素。你将会用更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仅仅这一点可能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你会生活得更快乐——但你不会既快乐又因此更长寿。第二个可能是,人们对于优渥生活条件的乐观反应,是连接人生成功和健康行为结果的重要环节。换句话说,如果你变得富有了,你不一定会变得乐观,而如果你没有变得乐观,那么诸如健康的行为习惯等其他积极的事情也许就不会发生。
依照这个模型,强化一个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会令人更愿意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能活得更久(并且更幸福)。而第三种可能是,乐观是长寿的直接原因。乐观既让人们在人生中取得成功,又能促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因此,训练自己变得乐观也可能对延长寿命有效,但前提是乐观能够让人们改变生活方式。还有一种更极端的可能是,乐观主义本身就能影响寿命长短,与健康的行为没有关系。
《美国科学院院刊》论文的作者通过纳入尽可能多的相关的变量来研究上述几种可能,包括所有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方式、体重指数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上述3种模型中任何一种被证实是对的,乐观主义对于寿命的影响就会消失。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现,去除相关因素影响后,乐观主义对寿命的影响的确明显减弱了,但它仍然存在。对女性研究对象而言,对寿命的影响减少到最乐观组比最不乐观组长了7.9%,男性则减少到长了9.1%。
这有力地表明,乐观的思维或许真的能直接影响寿命的长短。也就是说,仅对事物保持积极的心态也能收到回报,哪怕你没有完全将乐观思维付诸实践、像真正的乐观主义者那样践行健康的行为方式。再说,保持乐观,最差的情形也不过是没有能够延长寿命,但你拥有了更加乐观的生活。毫无疑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保持愉快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