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鲇(也写作鲶),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它滑溜溜的躯体、夸张的大嘴和超强的浑水适应力。那么第二反应呢?铁锅江鲇、铁板烤鱼、红烧鲇鱼.........好了大晚上的说这些实在是有些罪恶,不过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鲇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美食。中国自古就有食用鲇的记载。不像鲤科鱼类,鲇没有肌间刺,体表无鳞且肉质细嫩,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美味且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食用。
美中不足的是,鲇鱼有浓重的土腥味,这股味道来自它的鳃和表皮黏液,所以只要带着鱼皮和鱼头烹饪,土腥味就在所难免。没人会拿鲇鱼去清蒸,一般都要加上各种重口味调料来遮掩腥味,所以它出现在你餐桌上的形式往往是鲇鱼炖茄子、麻辣鲇鱼、大蒜烧鲇鱼、烤鱼、冷锅鱼之类的菜色。
广义上的鲇鱼可以泛指鲇形目的所有成员,这是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族,全世界共有2400余种鲇,而且还不断有新种被发现。
鲇形目的成员几乎是全球性分布的,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只有海鲇科和鳗鲇科生活在海里。我国上古就有鲶鱼的记载,如《诗经》中提到的鲿(cháng)、鰋(yǎn)就是鲇形目鱼类。《西游记》里万圣龙王的手下奔波儿灞也是鲶鱼妖怪。在我的母校,巡司河畔,也依旧流传着鲇鱼得道的传说,以鲇冠名的地点更是比比皆是:如鲇鱼墩、鲇鱼套、鲇鱼关等等,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狭义上的鲇鱼则是指鲇科鲇属的鲇(Silurus asotus)。鲇取自粘音,以多粘液而得名,俗作鲶鱼。鲇是我国最常见的鲇形目成员之一,自然分布遍布全国除青藏高原和新疆外的各个水系,而随着近年养殖逃逸和放生行为,青藏高原和新疆也开始出现鲇的身影。
欧鲇(S. glanis)是世界上最大的鲇鱼,据可靠资料记载,最大的欧鲇个体体长3米,体重达到了惊人的200公斤。不过,欧鲇在中国并无自然分布,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苏联的鱼类工作者将其引入到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内,随后顺着伊犁河溯游到了中国新疆境内,故而中国仅在伊犁地区的伊犁河流域有欧鲇分布。
在网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钓鱼人和巨大欧鲇的合影,某些虚假新闻甚至称之为“食人鲇鱼”。欧洲称欧鲇为食狗鲇鱼,认为它不仅会吃狗,还会攻击河道里游泳的人类,不过并没有得到证明,倒是有纪录片显示欧鲇会尝试捕食河滩上的鸽子。
鲇属鱼类生得一张阔嘴,具备超强的吞咽能力。不论是小鱼小虾,还是带刺的黄颡(sǎng)鱼,甚至是体型相仿的同类,只要能塞进嘴里的,它们统统不会放过,以至于常常会将肚子撑到夸张的圆形。不过,要论吞咽能力,巴西星项鲇 Asterophysus batrachus (商品名大嘴鲸)才是鲇中一绝。
鲇鱼和人类文明的关系远不止食物。日本有一则广为流传的古代谚语:“要是鲇鱼闹,大地震来到。”早在1687年,日本民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的传说:日本列岛下伏着一条巨大鲇鱼(おおなまず 读作Oonamazu),要是它一时兴起,任性地翻个身,就能引发地震。平日里的这条鲇鱼两天一小动,三天一大动的,也闹了不少大大小小的事儿。
地震鲇鱼的形象更是在1855年被强化。这一年的11月11日,正值无神月(阴历十月),“所有的神都跑去出席出云大社的祭祀活动了,好动的鲇鱼神打算搞点事情”,于是当天日本安政江户发生6.9级地震,余震持续了20天,导致了六七千人丧生,无家可归者不计其数。在强烈的冲击下,神话和信仰被重新提及,后地震时代的民间传说逐渐形成,甚至多出了一种浮世绘的风格——鲇绘。
在古代,鲇鱼预报地震也有着众多的故事记载。
传说江户大地震前夜,一个渔夫钓到了鲇鱼,他觉得这是一个征兆,就回家把财物搬到了场院中防地震。果不其然,地震发生了。虽然这样的传说一点也不科学——因为目前来看,短期的地震预测是不可能的,不论通过任何手段——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一概念在相当多的游戏和动漫作品中得以体现。
例如著名手游《阴阳师》中的地震鲇,《精灵宝可梦》中能引发地震的鲇鱼王,动漫《哆啦A梦》中的道具地震鲇鱼,动漫《七龙珠GT》中可以用胡须引起地震(其实只是能预知地震)的兹纳马。足以见得鲇鱼引发地震这一形象多么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