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火器威力有多大

作者: 冯震宇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20-05-16

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火器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火药配合冷兵器使用,到管型火器的出现,再到明朝时期火器技术的成熟和标准化,展示了中国古代火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世界热兵器时代的贡献。

提到古代火器你会想到什么?我们最容易想到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各种古代火器,比如《天地英雄》中的飞火、《马可波罗》中的突火枪、《女医明妃传》中的火铳、《大明王朝1566》中的火门枪、《抗倭英雄戚继光》和《荡寇风云》中的三眼铳、《少林武王》中的迅雷铳等。通过影视剧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制的火器,其中涉及到火炮参加战争的场面,往往是一炸一大片,火海连天,这样的战争场面是有所夸大的。

中国发明的火药属于黑色火药,威力远远不及后来出现的黄色火药,而且早期火器中填装的弹丸以实心弹为主,其所造成的杀伤力也是有限的,打击范围和面积很小。

在古代,火药最早是配合冷兵器使用的,人们利用抛石机和弓弩等将浸染了火药的各种杂物弹射出去,从而杀伤敌人。后来,使用火药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将火药和弹丸装填在管状物中进行发射,这种武器被称为管型火器。管型火器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南宋时期,它的出现使火攻之法摆脱了对抛石机和弓弩的依赖,令中国古代战争步入热兵器时代。

最早关于管型火器的记载出现在《宋史》中,南宋绍兴二年(1132)六月,坚守德安(今湖北安陆)的陈规面对以李横为首的匪兵的袭扰,以“六十人,持火枪自西门出,焚天桥,以火牛助之”,取得了守城胜利。陈规根据守城经验写就的《守城录》记载,装填了火药的长杆竹火枪二十余条,两人共持一条,在天桥近城处使用。

因此可知,陈规自制的长杆枪是一种枪管较长、需要两人一起托举的燃烧型喷射火器,可以起到焚毁敌人的天桥等木质防卫设施的作用。

陈规在德安守御战中采用的长杆枪被视为中国管型火器的鼻祖,早于后来闻名于世的突火枪,但是至今未发现关于它的具体形制和构造机理的记载。与长杆枪类似的还有金军创制的飞火枪和宋军创制的突火枪,二者均为单兵作战火器,以喷射火焰和弹丸杀伤敌人。金天兴元年(1232),在抗击蒙古军队围攻汴京(今开封)的过程中,金军第一次使用了飞火枪。飞火枪不再是像长杆枪那样的喷射火焰的原始管型火器,它已经成为一种管型射击火器。

据《宋史》记载:开庆元年(1259),寿春府制造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燃放到焰绝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对于“子窠”是何物,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其是散弹,不外乎铁砂子、细石块、碎瓷之类,学者冯家昇将其看作子弹的原型。“子窠”是我国古代对射击火器发射物的最早命名,“子窠发出如炮声”成为突火枪发射的主要现象。

突火枪的创制最早源于中国,后来经过元朝成吉思汗的西征而风靡世界各地,它是后来出现的金属管型火器——火铳的先导,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将其称为“一切炮的祖先”。

明朝初期是火器技术发展走向成熟的时期,朱元璋建立新政权的战争和朱棣夺宫之变的战争,促进了火器技术的发展。火器的形制开始趋于标准化,由小到大分为手铳、中型火铳、大型火铳三种类型。

关于火铳的构造也有了成型的规范:第一,由最初的前后一样粗的直筒型演变为由前到后逐渐增粗的形制,尤其是装药室的外壁特别厚,而且明显隆起,以承受火药初燃时较强的膛压。第二,增加了火门盖,用以遮挡装药室,防止阴雨、刮风等恶劣天气导致火铳无法发挥作用。第三,使用了木马子(与铳管直径相同的木片),用以压实火药,增强火药的威力,并防止火药在燃烧时泄漏。

木马子的使用是革命性的,实现了火药和散弹的分离,并增加了气密性,使得火药燃烧后的膛内压力增强。第四,铳体明确地分为尾銎、药室、铳膛三个部分,通身有四五道箍,用来加固铳身。与元朝的火器相比,明代火器的药室隆起更加明显,铳身更加厚重,威力更大。第五,火铳的形制趋于统一,同类火铳之间的铳长、铳口内径差距缩小,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波动,且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UUID: 5e606b2b-b3d2-4d27-b02e-1a3d8e1ed44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5-16_中国古代火器威力有多大.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