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书宏:坚持做“从0到1”的工作

作者: 甘晓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20-05-14

中国科学院院士俞书宏分享了其在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的经验和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科研合作的价值。

近日,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发起的首届“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活动催化材料专场举办,该活动目的在于促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科研人员间的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俞书宏出席在线讲座,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无机纳米线的宏量制备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俞书宏在进行在线讲座前,接受主办方Cell Press专访,分享长期从事纳米合成化学的经验和体会。

俞书宏谈道,纳米材料的精准制备需要发展新反应、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论,但这些理论与方法并非凭空产生。更多的是基于我们平时对一些常规纳米合成过程中的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方法理论并实现反应条件的精准调控。俞书宏表示,希望从事纳米化学合成的研究者们能够认真看待一些简单化学合成反应,其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启示。

多年来,俞书宏在科研上得到的启示,还来自于大自然。

他自2002年回国以来,便基于自然启发,开始从事仿生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从早些年无机纳米材料的仿生合成,到近年来对宏观尺度纳米复合结构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应用,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研究。目前,他带领课题组已在仿生材料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包括开发了系列无机纳米材料的仿生合成、自组装技术及模拟生物矿化方法,并基于这些技术方法成功地仿生合成了多种神奇的宏观尺度轻质高强新材料。

对于当前纳米材料合成面临的问题,俞书宏指出,简单组分与结构的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已十分成熟,但其稳定性及服役性能往往不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在进行材料设计时,也应该以功能化应用为导向,而非漫无目的地将原材料加进去、一锅法反应后再简单评估产物形貌和质量如何。他判断,设计制备新型多组分异质纳米结构,以及实现对纳米结构单元的表界面性质的调控,将会是未来纳米材料合成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于无机纳米线的宏量制备,俞书宏则强调了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理解。实现一种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表面上看,似乎是个单纯的工程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大规模的宏量制备和小规模的实验室制备是完全不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他强调,如何保证宏量制备纳米材料的组分与形貌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其中也涉及大量的基础科学问题,需要研究者对纳米材料合成的条件、机理与过程有深入和细致的了解。

对于如何做好基础研究,俞书宏认为,首先,应志存高远,坐得了“冷板凳”,专注一个方向,坚持做一些从0到1的原创性工作。要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围着‘帽子’和‘票子’转。其次,应重视与同事及其他领域研究者的合作,不要固步自封,科研合作经常是“1+1远大于2”。希望年轻人在确定自己科研方向时,多结合国情,多思考国家战略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需求,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

UUID: c6ad6b27-5c3a-4830-89c4-5a9d282129d9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20-05-14_俞书宏:坚持做“从0到1”的工作.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