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和 Android,两个移动时代的操作系统在历经十多年发展后,成熟度之高已经很难再找出大的短板。如今,这两个系统相似的部分,大概比它们不相似的地方还要多得多。从早期的下拉通知栏,再到现在的侧滑返回手势,它们在功能点上的互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基本都是苹果和 Google 各自摸索,再相互借鉴出来的结果。但平心而论,差异化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有的部分隐藏在你所看不到的地方。
比如这次所说的“桌面小部件”。老 Android 用户应该对小部件并不陌生。毕竟早在 2008 年,这个功能就已经存在于第一个版本的 Android 系统之中。根据当时 Google 创建的规范,小部件被视为是“主屏幕上的小应用”,但此时小部件并未向第三方开放,用户只能使用 Android 系统预设好的,如天气、股票和体育比赛信息等。这种情况直到 Android 1.5 时才得以改进。
借助 Google 官方发布的 SDK,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在自己的应用中内置一个小部件,用户也能任意将它们放在手机主屏上。在 Android 3.1 时代,小部件开始支持动态大小调整。用户可以手动拖拽小部件边框,调整至合适的宽度和高度,而部件内容也会随大小变化来显示不同的内容。可以说,桌面小部件是当时 Android 开放生态的一个体现,这也让它和严格控制第三方的 iOS 系统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
小部件的出现也催生出很多实用场景,比如 Google 自带的日历部件就很合适直接放在主屏,帮助用户迅速了解接下来的待办事项。其次是很多人会使用的音乐播放器,用户可以把操作面板直接放在主屏上,实现快速切歌的操作。我以前还习惯将新闻信息流部件或是备忘录“钉”在主屏上,这样就能在解锁手机后扫一眼,快速浏览当天资讯和日程,而不必非得点开某个 app 查看。
不过,“寻找好看的小部件,然后再把它放在主屏上”的玩法逐渐成为过去式了,抛开那些仿 iOS 主屏的定制 UI 不谈,哪怕是 Google 自己,也已经将这一功能置之脑后。只有当你在 Android 主屏上做出双指缩放的操作,或是长按桌面空白处,才会在弹出的菜单中看到“小部件”的选项。可就算用户完全不知道这一层级的操作,也丝毫不影响日常使用。
提供小部件功能的第三方应用也越来越少,很多应用开始大幅降低部件更新的频率,甚至不打算继续维护下去。比如去年,音乐流媒体 Spotify 就选择移除了 Android 端的桌面小部件,并将其整合到下拉通知栏中,还一度引发了用户的反对。如今,大部分 Android 用户仍会用到的桌面小部件基本只剩下两类,那就是“天气”和“时间”,它们仍会占据主屏桌面上最显眼的位置。
Android 桌面小部件无法得到广泛普及是有原因的,其中很重要一点在于它缺乏一致性。由于 Google 官方并没有限定主屏小部件的大小尺寸,所以你经常会看到 2x2、3x4、5x2 等长短不一的部件,这使得用户需要手动调整它们在主屏的位置。加上不同应用的设计风格也不统一,和桌面应用混在一起往往会十分凌乱。另一方面,小部件也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应用类型。
就目前来看,使用频率最高的小部件只限于天气、时钟和待办事项等工具型应用,但如果换成是游戏,往往很难在小部件上找到合适的呈现形式。不过苹果倒是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把这些部件统一收纳到另一个空间里,由上至下逐一排列,和主屏部分做出区分。它最终演变成 iOS8 时代的通知中心部件,此举也被认为是苹果对 Android 小部件的一次“借鉴”。
与 iOS8 同期出现的 OS X Yosemite 系统中,苹果也在侧面的通知中心中集成了小部件,取代了更早的 Dashboard 面板,后者同样是由一堆桌面小部件组成。不过在最近,苹果爆料圈又传来了“iOS 14 要加入桌面小部件”的消息,甚至还出现了一张像模像样的设计图。
我们确实有理由相信这张图片的真实性,毕竟在 4 月初,9to5Mac 就从 iOS 14 早期版本的测试代码中发现了与桌面小部件相关的信息,这说明苹果确实有过在主屏放置小部件的尝试。但类似的点子不算新鲜了,早在 2014 年,国外设计师 Joseph Machalani 就曾只做过一个 iOS 桌面小部件的概念视频,表现形式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设计图非常接近,甚至还有详细的交互演示。
从视频中也能看到,这些 iOS 小部件都是以图标扩展而成,并以 3-4 倍的大小放置在主屏页上,四周仍会环绕着其它应用图标。理想状态下,你只需瞥一眼主屏,就能快速了解到今天的天气和温度、备忘录里有何待办事项,又或是快速切换音乐的操作等,功能和 Android 小部件基本一致,但部件形态会更为规整。
有趣的是,当时 Joseph Machalani 之所以会构思出这样的想法,并非是从 Android 系统获得的灵感,而是出于对微软 Windows 8 动态磁贴界面的喜爱。微软也的确后续的 Windows Phone 系统中继承了同样的磁贴设计,让用户可以在不点开应用的情况下,就能从磁贴上获得内容;加上厂商不能调整 Windows Phone 的默认主屏,这也确保了显示形式的统一。
客观地说,Windows Phone 这一将图标与通知信息相结合的设计的确很超前,但由于其它原因,微软把 Windows Phone 系统搞砸了,动态磁贴的设计也没能得到延续,非常可惜。当然,现在 iOS 和 Android 也已经找到了比桌面小部件更好的展现形式。其中一个便是“负一屏”,即手机主屏幕左边的小空间,同样是由不同类型的部件组合而成。虽然小部件的摆放位置换了,但它们提供的功能还是没变。
每一个部件仍然被当作是应用功能的延伸,对应的是一个个快捷操作,比如说快速启动支付宝微信扫码、添加待办事项和查看天气等。目前,“负一屏”不仅存在于 iOS 系统中,也已经成了大多数 Android 手机的标配特性;配合国内手机厂商的深度定制,像打车、点外卖和查快递都可以直接在负一屏完成,显著提高日常操作效率。在小部件之外,iOS 和 Android 也在寻找着其它能提供快捷操作的形式。
如何打破应用与系统之间的隔阂,让用户更便捷地用上某个高频应用功能,也成了现在移动操作系统的新议题。iOS 拿出了快捷指令,等于是让用户自己去 DIY 一套操作流程,形成全自动的工作流,进一步缩减操作流程,用更少的步骤来完成特定的任务。至于 Android ,也在尝试使用应用速览(Silce)这样的底层 API,将第三方应用的核心功和搜索栏进行融合,实现应用功能和系统层级的连接。
比如说你在搜索中输入“Hawaii”,相册应用就会直接弹出你在夏威夷度假的照片;而如果是输入“打车”,也能直接在搜索栏看到叫车服务的价格和时间。不过,如今很多用户已经习惯了小部件带来的便利性,这个简单而方便的东西目前看起来还是不可取代;而如果 iOS 的传闻成真,说不定也会让桌面部件迎来一次小小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