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蛄的生态与文化影响

作者: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20-05-05

本文详细介绍了蝼蛄的生态习性、分类学地位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并提及了通过显微摄影技术展现昆虫精细结构的艺术作品。

即使你没听过“蝼蛄”这个词,那么也总应该听过“蝲蝲蛄”(音)。“听蝲蝲蛄叫,就不种庄稼了?”这句反问式的谚语在中国广大农耕区流传甚广,引申来指那些因为潜在的风险而瞻前顾后、踌躇不行的人——当然,要注意是说“蝲蝲蛄”而非“蝲蛄”,后者指像小龙虾那样的淡水螯虾。这句谚语的广泛传播,也从侧面表明人们对蝼蛄这类昆虫是如此熟悉,以及它们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重大影响。

蝼蛄,在一些地方被形象地称为“土狗”;而在英语中它们被称为“mole cricket”,鼹鼠蟋蟀,这个俗名显然来自于蝼蛄穴居的习性和略似鼹鼠的样貌:为了适应挖掘钻洞的生活,这些昆虫的前足高度特化,倒还真的颇似鼹鼠的前足;而为了减少钻行的阻力,蝼蛄的前半身也尖头尖脑的,像是鼹鼠——这也很好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跨类群趋同演化的例子。

蝼蛄属某种的雄性,可以看到这类穴居昆虫的标准形态结构。摄于云南绿春。在分类学上,东方蝼蛄 Gryllotalpa orientalis所在的蝼蛄属隶属于繁盛的直翅目,这个包含了形形色色的蝗、蚱、蜢、蟋蟀、螽斯的类群,因为和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备受瞩目。

比较有趣的是,蝼蛄总科下除去蝼蛄科外的另一个科,是高度特化的蚁蟋科Myrmecophilidae。这类微小无翅的蟋蟀样昆虫客居在蚁巢之中,以窃取蚁卵和蚂蚁的食物为食。

“立夏蝼蝈鸣”,蝼蛄作为农田环境中最常见,也是最与作物收成息息相关的昆虫之一,自古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尽管蝼蛄属在中国有记录的近10种,但在大多数农耕环境中,人们遇到的都是体型稍小一点的东方蝼蛄和明显大一些的单刺蝼蛄 G. unispina。

由于雌性蝼蛄都是靠声音寻觅配偶,因而在一些农耕区还有利用雄性东方蝼蛄的鸣声录音诱捕雌性,来控制蝼蛄种群数量的防治方法,据说还算有效。它们的叫声非常容易识别,但因为居住在洞穴里,因此想寻声找到它们又并不容易。

在人类活动干扰频繁的环境,尤其是农田环境中,大量发生的东方蝼蛄可能给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且因为穴居习性而难以被灭杀。由于蝼蛄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早年为了祈祷蝼蛄不至造成大范围危害,有些地区甚至会供奉蝼蛄为“仙姑”,并点香火祭祀来祈求丰收。

还有什么比显微镜下的世界,更让人着迷的吗?就像某种神奇的幻术,让一切毫不起眼的东西,变得精彩、细腻。比如下面这组照片:蝴蝶的翅膀竟然印着一幅地图,天牛被一层多彩的草原覆盖着,吉丁虫是天生的现代派艺术家。这些照片出自英国摄影艺术家列文·比斯之手,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显微摄影技术,才能拍出如此精细的昆虫写真。

这样一张照片,可不是按一下快门那么简单。要先把昆虫标本分为30个区域,用显微镜头分别拍摄。每只标本会产生8000多张照片,3周时间才能完成一张写真。这些惊艳的写真收录在这本《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中!书中的标本都甄选自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馆藏,有些甚至历经了150多年的沧桑,下面这只蝽就是达尔文本人在1836年乘小猎犬号航行时采集的。

UUID: 0587ae96-d5c6-4877-be43-6fae7e9b210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20年/2020-05-05_蓝翔毕业,擅长喊麦,人称“土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