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网络媒体上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引发社会广泛瞩目。《清平乐》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年少登基到亲政后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剧中刻画的是北宋仁宗年间群英鹊起的时代,仁宗朝可谓是河清海晏,名臣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昌隆盛世。这一时期,朝堂上有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名臣;文坛上有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等“唐宋八大家”,以及胡瑗、孙复、石介“宋初三先生”。
誉满天下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灏、程颐等名仕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科学领域内的沈括、毕昇等亦是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清平乐》剧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名臣,诸如晏殊、范仲淹、苏舜钦、文彦博等。他们既是权臣名仕,亦可堪称为文学巨匠。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探寻其背后的故事。“富贵词人”——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
晏殊5岁时就擅作诗赋,被乡里称为“神童”。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使张知白听闻此事后,遂以“神童”之名向朝廷举荐晏殊。14岁时,晏殊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同科有近一千多名考生。当他发现考题是自己刚练习过的题目时,就如实禀告。宋真宗得知后,对晏殊大加赞赏,认为他诚实坦诚,并赐“同进士出身”。
此后,朝廷命晏殊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谥号元献,世称称之为晏元献。尽管晏殊家境贫寒,但他为官清廉,颇受百姓爱戴。“忧怀天下”——范仲淹提及范仲淹,相信都能想起他在《岳阳楼记》里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清代文人梁启超曾说,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一是范仲淹,二是曾国藩。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两岁之时,父亲就早早离世,其母只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虽家境贫寒,但却刻苦好学。据说他年少之时,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翌日早上起来粥凉透了,结成整块。他就将之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粥之菜,就是各种捣碎了的腌菜,所以后世有“划粥断齑”的典故,以此形容像范仲淹一样贫苦好学之辈。
“沧浪隐世”——苏舜钦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后随曾祖父迁徙至汴京(今河南开封)。苏舜钦官至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后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记恨,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苏舜钦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著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苏舜钦集》16卷等。
“四朝元勋”——文彦博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文彦博从小就聪颖过人,21岁进士及第,先后担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封潞国公。文彦博一生历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史称“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纵观文彦博的一生,在艰难漫长、变幻不定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无不显示其令人叹服的机智和果毅。他在关键时刻屡屡出奇制胜,名震四海,不论身前身后都赢得朝廷内外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