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想越难受,为什么当妈后连做自己,都会莫名内疚不已?
网络上曾有一道很火爆的“独立女性人生最重要排序题”,需要妈妈们从自己、孩子、老公和父母之间按着重要程度做一个排列。据说正确答案是这样的:自己>伴侣>孩子>父母。一时之间,无数的育儿号都以一副洞见了真相的姿态谆谆教导所有的老母亲:这女人啊,首先得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别人,夫妻关系应该在亲子关系之上,否则……
对于这个观点,我是十二万分赞同的。但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妈妈做不到。道理谁都懂,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所谓“自私的妈妈”,并不是想当就能当。
拿我自己来说。在女儿出生以后,我曾一度把几乎所有的关注点都聚焦到她身上,并对养育这件事情投入极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么做,有受我亲妈的影响。在母亲这样一个勤劳、贤惠又隐忍的传统女性看来,女人毕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莫过于为了家庭奉献所有。
女儿一岁半之前,为了帮忙照顾我们,父母曾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母亲主动揽下了很多家务,帮衬着我带孩子,对此我感激在心。然而另一方面,母亲也毫不留情地干预着我的育儿方式。在她淳朴的逻辑里,“好妈妈=时刻围着孩子转;让自己爽=自私的表现”,想有点自己的休闲娱乐?对不起,不可以。
她曾经在看到我给闺蜜打电话时间稍久一些后,非常严肃地告诫我:“你已经当妈了,就不要只顾着自己高兴了,孩子的事才是你真正该上心的。有了孩子以后,不可以再这么自私。”事实上,当时我的女儿正兴致勃勃在旁边搭着积木,根本不需要人陪玩。那段经历,带给我的影响不能说小。以至于我们不再与父母同住之后,我依旧靠着惯性,在努力成为母亲所认可的那种百分百无私付出的好妈妈。
但是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陷入了巨大的焦躁之中,并且有一种压力让我越发喘不过气来。扪心自问:我是真正热衷于当一个24小时围着孩子转的妈妈、心甘情愿全部投入并享受其中,无论任何情况都毫无怨言吗?尽管不愿承认,但我不得不说——我并不是很喜欢那种紧绷的感觉。有无数次,我都渴望能“开点小差”。
但这份渴望带着无限的纠结。一方面,我并没有对育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甘之如饴,换句话说,当女儿取得了进步亦或是带给我惊喜时,我的确会打一波鸡血,信誓旦旦要继续做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妈妈。但当我遭受到教育方面的挫折时,心态很容易崩掉,那份排山倒海般的挫败感,会让我无数次产生“让自己彻底爽一把”的念头。另一方面,我又陷入了一个追求完美鸡娃的怪圈。
所以你看吧,“自私妈妈”计划哪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实施的?你不但得过身边亲友的舆论压力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你得迈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
我想,有很多妈妈都跟我一样,认同着“自私妈妈”的理念,但又常常因此而内心挣扎。最大的纠结之处,或许便是我们认定这么做等同于忽略了孩子,等同于自己在育儿方面有所怠慢。毕竟,在这个全民都在鸡娃的时代,似乎周围的妈妈们个个都是育儿达人,一个比一个拼;而网络上的那些文章,也时时刻刻在渗透着各种让人焦虑的观点——你在育儿上所有偷的懒,都将会在孩子身上付出代价。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选择做一个自私的妈妈,难道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了?当然不是。随着女儿的长大,我越发深刻地感受到,这两者其实一点都不矛盾,甚至可以说,彼此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1998年,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联合多个部门和单位,发起过一个美国早期儿童纵向研究幼儿园项目ECLS-K(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
这个项目纵向跟踪了来自全美不同阶层家庭的22000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的成长轨迹。在综合考量了种族、性别、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子女数量等因素之后,研究人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父母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反倒是父母本身的特点,比如受教育程度、在家是否经常看书、社会经济地位等,却跟孩子成绩的好坏强烈相关。”
换句话说,一个拥有自我、有自己的想法与规划的母亲,会正向影响孩子的未来;一个“自私点”的妈妈,反而在育儿方面带来惊喜。
所谓“自私”,并不等同于随心所欲的放纵,也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下降,更不是以缺席孩子的成长为代价的。这需要每一位妈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在“母亲”和“自己”这两种身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要成为这样的妈妈,以下几个tips很重要:
1. 杜绝对孩子有托付心态,敢于承认自己的自私。密不透气的母爱不仅会让孩子窒息,而且对妈妈自己来说,也极容易产生“我为了娃,才……”的心理。这是一种典型的托付心态,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人生的所有满足感与成就感都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举一动掌控了我们的一切、牵动了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而我们自身的巨大潜能却一再被忽略,这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2. 强大内心,积极获取外部支持。要做一个“自私的妈妈”,固然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拿我来说,队友还是给力的。他主动担负起了周末在家时的带娃工作,让我得以总有那么半天可以溜出家门嗨。至于我母亲那边,尽管她依旧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分开生活之后看到我们生活温馨、外孙女茁壮成长,便也许可了我的育儿模式。
3. 明确好自己可以接受的“自私”程度。妈妈的“自私”,其实是在限度允许范围之内的自由。
最关键的是,限度在哪里?这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及外界因素,做一个综合考量。不妨先给自己立下几个切实可行的flag,比如: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阅读;每周能有一段自由的时光,做一切想做的事(冥想、瑜伽、做SPA、聊天、逛街购物等);每年能够和老公拥有不带娃的亲密旅行……然后根据自己内心以及另一半(或其他帮你带娃者)的接受程度,来给这项“自私”的安排设定时间限度——阅读是半小时还是两个小时?
自由时光是小还是一整天?旅行是一两天的周边游还是八九天的海外游?
4. 给孩子放权,但设置好底线。其实,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与其一味苦哈哈地包办一切,不如引导孩子自己来。曾经看过一个视频,湖南衡阳有一个男孩,放寒假之后便和弟弟承包了所有的家务活。每天他们都会早起,在爸爸的带领下洗菜、烧饭、扫地、拖地、擦窗……而他们的妈妈,则能妥妥美容觉睡到中午11点。
镜头下,父子三人在厨房里忙得热火朝天,那位妈妈则在床上睡得美滋滋。对此男孩忍不住吐槽:“好像放假的是我妈!”可那含笑的神情,分明就是乐在其中。
这个视频让很多人羡慕嫉妒。这个妈妈看上去确实挺“自私”的,但也实在是很幸福。而其中的秘诀,就是敢于放手。美国著名育儿专家苏珊•施蒂费尔曼在其作品《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出了“船长式家长”的概念。
她指出:“父母对待孩子有三种方式:1. 自信冷静地负责;2. 双方谈判,争夺做决定的权力;3. 为了控制孩子,与他们争吵。”第一种就是船长模式,需要我们习惯于为孩子设置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从而在育儿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得态度明确、慈爱体贴、保持自信。”
船长式家长,并不会处处控制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会在宏观上加以把控,细节上大胆放权。同时,他们也不忘自我提升,懂得和孩子共同进步,从而不断促进着教育质量的提高。给予孩子信任,有时他们会让我们刮目相看。适时心大一点、“懒”一些,这份“自私”反而会在育儿方面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养育和做自己始终应该是两朵并蒂莲。一个独立、自信又快乐的妈妈,将永远是孩子的福气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