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悠扬的调子一下就把我们带到了水声潺潺的仙境云南。苍山洱海、丽江古城、元阳梯田……这彩云之南似乎总是盈着些水汽,慢悠悠,湿漉漉,醉人心。
的确,作为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她河川纵横,湖泊众多,森林面积位居全国第三。然而,最近的新闻却显示:由于持续高温,云南正遭遇近10年最严重的干旱。截至4月15日,已经造成147.79万人饮水告急,100条河流断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了460万亩。
如果按照800mm年等降水量将中国分区,可以得到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折向秦岭-淮河线的一条分界线,以南为湿润地区,以北为半湿润区。
云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258毫米,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自然属于湿润地区。但是对云南来说,这种湿润并非一年四季都能拥有。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呈现出显著的季风气候特点。季风,顾名思义,指季节性的风。冬季受大陆冷干气流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温暖多雨,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会分别送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湿热“关怀”。
而云南位于我国西南部,更临近热带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使得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通道是西南季风水汽输送。
正是显著的季风气候决定了它干湿季分明的特点。雨季(5-10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易发洪涝;干季(11-次年4月)仅占20%,易发冬春连旱。
在云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下,全省岩溶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正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说,这里的降水大部分通过地下径流悄悄离开,根本无法为干季“续命”。同时,由于位于云贵高原,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8.64%,云南地势崎岖,北高南低。这种特殊的山地高原地形,极易形成“焚风效应”。
正是因为降雨分布的极度不均,下的虽多能用的却很少,面对“花城”里一双双渴望的目光,水汽也只能望“山”兴叹了。而储水小能手湖泊,多位于低海拔地区,想使这里的水资源往高处走,本就是个极大(且贵)的挑战。
今年的云南的干旱,普遍认为与气候异常紧密相关。而说起气候异常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2019年的厄尔尼诺了。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地变暖,我们就认为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
受到厄尔尼诺的影响,偏暖的中东太平洋使雄踞在此的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并偏强。冬春季从高纬南下的冷空气势力不敌副高,导致云南境内气温普遍偏高。2019年3月以来,整个冬季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4-5℃。云南南部更是在今年2月就率先入夏。
厄尔尼诺出现时,作为其影响东亚气候关键桥梁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被异常高压控制,产生的反气旋环流阻止了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到达云南,使之大量流向华南、东南沿海地区。同时,西太平洋偏冷会使低纬的大气活动减弱,冷空气势力减弱,使得南支槽偏弱,槽前西南风也减弱。没了风帮忙,水汽输送通道自然受到影响,活力不再,为云南提供的水汽自然也就减少了。
厄尔尼诺确实在云南的干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厄尔尼诺要为云南干旱负全责。2006年的夏季干旱主要是西太平洋副高加强和前冬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影响。2012-2013 年的秋冬春季干旱就是受拉尼娜事件影响。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林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基于以往研究,总结了可能影响我国西南部干旱的所有要素。
造成云南干旱的,并非只有气候。优质森林的减少也难辞其咎。植被覆盖特有的水土保持功能在陆气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降水具有反馈作用。云南早期广泛的经济作业导致了省内植被退化、森林砍伐、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近年来,在全省的努力下,云南植被覆盖度呈好转趋势,即将实现从1975年的24.9%到2020年达60%(预期)的飞跃。
如前文所述,2020并非云南干旱的开端。近十年来,干旱每年都会造访云南。在去年5月,中国天气就指出,2019年以来,云南天气气候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冬春季、初夏气温持续偏高;二是初夏降水显著偏少,干旱突出。全省(以60%的站点为标志)进入雨季的日期出现在6月24日,较常年推迟29天,创历史最晚纪录。
好消息是,4月25日起云南地区降水开始显著增多。但是春季本就是干季,即使有短时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出现,云南的旱情仍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较好的控制,干旱可能会向深层次发展,并持续到初夏雨季开始前。
尽管气候难以捉摸,气象界也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只有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降水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带来的部分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提高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减少石漠化土地面积,才能减缓重旱的威胁。同时不断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坚持生态发展优先,将荒林变绿林,云南才能在未来留住水。只有尽早预测并检测到干旱的出现,才能更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