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豆科植物172属,1485种,各省区均有分布。豆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用途之大不亚于禾本科植物。它们是人类食品中淀粉、蛋白质、油和蔬菜的重要来源之一。
豆科植物中有两种王牌中药,一为甘草,一为黄耆(也称黄芪),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神奇药用。
“甘草生用,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肝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解百药毒。”这是对甘草功能恰如其分的总结。现代中医则认为,甘草味甘平,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诸种药,能主治咽喉痛、咳嗽、食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
甘草有个怪名,叫“国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关甘草的记载是这样的:“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称。”关于“国老”之名,梁代陶弘景解说为“众药之王”,即它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
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能,确为一大特色。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从前的“药都”河南禹州有一家著名的中药店,店主人经营中药多年,习惯亲自动手制药,而且在炮制过程中必亲口品尝味道,以免出错。他的这家中药店深受人们信任,生意兴隆。不料,有一天,店主人忽然生病;其子虽为医生,开了许多方子,却未奏效,眼看父亲的病情日益加重而束手无策。药店对门一户人家有一年轻人,外出学医归来,见状主动为之诊治。年轻人开出的药方十分奇怪,仅有甘草一味中药。
用水煎服后,第二天,店主人的病情便开始好转。于是,年轻人又加大药量,但药方中仍只有甘草这一味药材。到了第三天,年轻人又适当增加了甘草的用量。三天过后,店主人的病居然好了。
店主人对年轻人感激不尽,又佩服不已,虚心请教为何只用了三剂药便医好了他的病。年轻人解释说,店主人在炮制中药时,为确保质量,均亲口品尝,多年下来,不免身中百药之毒;而甘草有调和众药之效,能解百药之毒。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甘草所含甘草甜素等成分,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如对白喉毒素、蛇毒等毒素有解毒作用。甘草生用和蜜炙的功能有异:蜜炙甘草性温和,多用于补益;而生甘草性偏凉,多用于解毒。现代医家研究认为,上述甘草甜素为治疗艾滋病的有效成分,这在实验和临床上均得到证实。因此,国外称甘草为“东方神草”。
当然,是药三分毒,甘草也不例外。甘草不可多用,因为多用会使血钠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多,会导致高血压,对身体不利。
黄耆救了胡适。胡适是我国著名学者,倡导白话文学,著有《白话文学史》等。20世纪20年代,胡适有一次生病,患上消渴症(气虚津亏造成),便去北京著名的协和医院治疗。接诊的西医认为无法医治,又请北京著名中医陆中安诊视。陆给胡适开了黄耆汤,胡适服用后,病居然很快就好了。并不相信中医的胡适不禁感叹,原来中医药也是有真实价值的呀。一味黄耆让胡适改变了观念。
那么,这神奇的黄耆到底是一味什么样的中药呢?原来,黄耆以根入药,其药性简单而言为“补气固表、托疮生股”,即常说的补气药,可治疗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等症。治体虚自汗,可用黄耆五钱、白术三钱,加防风二钱,以水煎服;治失血体虚,可用黄耆一两、当归二钱,以水煎服。
现代药理证明,黄耆有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及全身末稍血管的作用,能使血压下降,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增加皮肤营养;黄耆还有消除尿蛋白的作用,对治慢性肾炎有益。黄耆含有硒,硒对各种重金属如镉、汞等致癌物有抵抗作用,对细胞有保护作用……看来,黄耆的药性极不简单,它与甘草确为豆科植物中的两种“王牌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