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类型的阅读妈妈,你是哪一型?

作者: 朱新娜

来源: 果壳童学馆

发布日期: 2020-04-25

本文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三种类型的阅读妈妈及其对亲子阅读效果的影响,强调了亲子阅读互动质量的重要性,并提供了有效的亲子阅读策略。

如果亲子阅读互动质量不高,书可能就真的白读了。常常有家长在后天问果仁妈,到底应该如何亲子阅读?如何知道亲子阅读有没有效果?今天的这篇文章,就通过两个研究来聊聊三种类型的阅读妈妈,你是哪一型,以及有效的亲子阅读类型,到底如何进行。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这个困扰,我们都觉得读书多对孩子是好事,但是究竟好在哪?似乎又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毕竟它不像是成绩单,可以让爸妈清楚地量化孩子的收获。而且,事实上,亲子阅读阶段,阅读量大并不完全等于收获多——如果亲子阅读互动的质量不高,书可能就真的白读了!

虽然都是在读书,但是,爸爸妈妈们读书的互动方式和方法却截然不同,有的方法可以对孩子产生很积极的影响,但也有的方法没什么帮助。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De Temple等人做了一个研究,他们邀请了290位有27-63个月孩子的妈妈,让他们给孩子读艾瑞·卡尔的《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然后跟孩子讨论这本书,并从旁记录他们的讨论内容。

结果发现,这些妈妈提问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妈妈只依照故事文本朗读,很少停下来与孩子讨论故事,他们希望孩子能专注地聆听(照本宣科型);有的妈妈边讲边和孩子讨论(标准互动型);有的妈妈不照着书上的文字原模原样地读(非读者);还有一类妈妈,会逐字逐句地念,并要求孩子复诵(复诵型)。

这些方法的使用跟孩子的年龄、阅读的目的有关,也跟妈妈的阅读能力有关:比如,给低龄(3岁以下)的孩子读书,非读者的情况就比较多,因为这时候我们想要让孩子认识图片上的形状、颜色等等。但是,如果到了孩子三四岁以后,还继续只用这一种策略的妈妈,就会让孩子错过书中的故事情节,多少有点把书当挂图的嫌疑。

当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言类型之下,妈妈们采用的阅读互动方式也是不大一样的,比如日本的妈妈喜欢根据故事提出问题,让孩子“填空”。我国学者周兢在“对3-6岁汉语儿童语用交流行为发展”的研究中,将妈妈的阅读互动类型分为了三种,并评价了每种妈妈对于儿童阅读技能的影响。

第一种是平行式的亲子阅读:这类妈妈有点像“照本宣科型”,但是也不完全一样。

说的是,在和孩子一起读书时,基本不谈论书里的内容,虽然有时候也会就书里的内容提问,但是主要是自问自答,并不要求孩子作答。她们的阅读除了通读之外,还有可能是这样的:以《绿绵羊在哪里》为例——妈妈:这是一只爱荡秋千的绵羊。(书中的内容)妈妈:这只绵羊喜欢什么呀?荡秋千是不是呀!(自问自答)妈妈倒是很专注,但是,孩子却不一定跟着妈妈的节奏走,时不时走神儿,但是正在阅读的妈妈呢,也不太能敏锐地察觉。

在这种平行式的亲子阅读类型中,妈妈是个好读者,但不是个好的引导者,长期只使用这一种策略阅读,孩子的阅读水平很难在亲子阅读阶段,或者亲子阅读活动中得到很大提高,当他们需要独立阅读的时候,阅读能力的发展可能会比较缓慢。

第二种是偏离式的亲子阅读:这类妈妈和“非读者”比较像,他们不照着书中的文字读,除此之外,还会随意的联想,时不时跳出书外,但是呢,拓展的内容又对理解这本书里的知识和情节关系不大。

此类亲子阅读可能是这样的:以《别烦我》为例——这是一本讲老婆婆想找个清净的地方织毛衣的故事。妈妈翻开一页妈妈:你看这是什么?(指着画面里的某个细节,跟故事主线关联不紧密)孩子:外星人(回答提问)妈妈:上次读的***书好像也有外星人,跟这个好像不一样哦,是吗?孩子:嗯,那个是蓝色的。妈妈:外星人怎么长得都不一样呢?

……这类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讨论,可能存在误读,而且实际上已经脱离故事,已经谈不上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了。长期只使用这一种阅读策略的妈妈,阅读过程支离破碎,可能会导致孩子对阅读产生错误的印象,孩子不仅学不到阅读策略,还可能会因为阅读的无趣和乏味而远离阅读。

第三种是合作式的亲子阅读:这类妈妈大致上应当属于“标准互动型”,他们在阅读中能恰当、适时地提问,能用自己的读书方法引导孩子思考,比如:鼓励孩子预测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读完之后,帮助孩子来回忆故事中的关键人物、事件;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喜欢谁,为什么;等等。不仅如此,合作式阅读的妈妈对孩子的观察也很敏锐,孩子对书中内容产生的疑问都能给予关注。

此类亲子阅读可能是这样的:以《三个和尚》为例——妈妈:雨来了!雨来了!帮忙灭火来了!(阅读内容)妈妈:如果这时候没有下雨会怎么样呢?(适时的提问,引导孩子预测)孩子:小庙就被烧光了。(孩子的预测)这类妈妈即是好的阅读者,也是好的引导者,他们采用的阅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合作式的亲子阅读应当属于“标准互动型”,但是也不完全等同,标准互动型有两种提问的方式——一种是“高要求策略”的提问,比如:评论故事的内容、情节发展、分析故事人物的动机、说明和解释与故事相关的知识;将孩子生活的经验和故事之中的人、事、物进行联结,在讲完故事后进一步引导儿童对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另一种是“低要求策略”的提问,包括:认东西、数数,认识颜色等困难度比较低的问题。

比如,“这是什么?”“这里有几个?”“这是什么颜色?”在这两种提问的方式中,“高程度/高要求策略”的提问,是对儿童提升阅读能力更有帮助的一类——在日常的阅读中,我们可以这样和孩子互动:1. 和孩子讨论书中的角色,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的细节比如在《斯凯瑞金色童书·轱辘轱辘转》的故事中,皮皮狗开着撞翻了所有的停车计时器,毛美丽警官用了“一本书”的时间来追赶他。

皮皮狗有时候被车挡住,有时候又不见了,我们引导孩子除了听故事,同时也在画面里找找这两个人,观察一下他们的关系。读绘本非常适合这类活动。2. 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等内容提问比如《十四只老鼠·吃早餐》,有一页老六一直伸着手指头,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他要举着手指呢?往前翻一页找一找会发现,原来,他在树上被扎了一根刺!那么手被扎破了怎么办呢?吃早饭的时候,妈妈帮他涂药水。

3. 儿童读物里,常常有反复出现的语言结构,我们可以和孩子合作把它读下来。比如《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么?》,我们说重复的半句,让孩子把后半句说出来。4. 引导孩子猜测故事会怎么发展比如,读《这不是我的帽子》,小鱼戴着从大鱼那里偷来的帽子,进入水草丛,他以为没人看到它,但是,大鱼紧跟着过来,然后……我们可以问问接下来要发生什么?当大鱼戴着帽子悠闲地游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猜猜小鱼去哪了?

5. 当孩子到了可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年龄后,我们可以在阅读中让孩子假设自己是主人公比如读《菲菲生气了》,我们可以让孩子说说,如果是你是菲菲,被兄弟姐妹或者好朋友抢了玩具,你会生气吗?生气了你会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互动,孩子可以知道,原来生气的时候“广大的世界”可以安慰自己。除此了这些问题之外,爸爸妈妈也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调整总结……

学会阅读的本质是学会与书交流。

在亲子阅读中,爸爸妈妈扮演着传授者的角色,通过合理、适度、恰当地讨论、提问,给孩子做示范,便可以“与书交流”的能力传授给孩子。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不会只用某一种阅读策略,在读同一本书的过程中,每次用到的策略可能也不一样,某些情况下只是通读,或者“偏离”也不用纠结。只不过,在了解了这些不同类型的亲子阅读方式之后,我们可以审视一下自家的亲子阅读,及时调整策略,提升家庭的亲子阅读的质量。

UUID: 8a0e0027-ccc5-4600-9bc0-785f210b804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20/2020-04-25_如果亲子阅读互动质量不高,书可能就真的白读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