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到车站售票处购买北京南站始发、终到上海虹桥站的G1次车票,应该说“G(英文)1次”,还是说“高1次”呢?哪种说法显得专业性更强呢?
同一列车为何有不同的“名”车票是旅客乘坐铁路列车的凭证。一张车票上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开车日期及时刻、乘车始末车站、座席等次、车厢座位号码、票价、乘客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还包含重要的车次信息。铁路列车的车次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如T110次(上海—北京),也有的车次只有数字而没有字母。一般来说,只有数字而没有字母的车次等级较低,速度较慢。值得一提的是,货物列车的车次大多没有字母而只有数字。
和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每趟列车都必须有一个车次的代号,但列车的车次和列车本身并不是绑定的,比如,G1次列车于9:00从北京南站发车,于当天13:28抵达上海虹桥站;休整42分钟后,又于14:10从上海虹桥站发车,于当天20:18回到北京南站。自上海虹桥站返回北京南站的车次并不叫G1次,而是改称为G142次。虽然动车组还是那列动车组,但往返的车次代号改变了。
中国铁路有十几万千米的运营线路,每天开行的列车数以千计,要想实时精确区别和掌握不同方向、不同种类、不同区段和不同时刻的列车信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所有这些列车、车站以及为之服务的工作人员和设备,都必须接受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张全国列车运行图的调度和指挥,才能保证全路网列车的安全、通畅、高效率准点运行。
一般而言,列车车次中的数字越小,“等级”越高,也就是说,数字小的车次整点发车,中途停站少,全程运行时间短,甚至有可能后发先至。这些车次的列车还会采用最新型车体,软硬件配置高。这就是为什么在票价一样的情况下,这些车次的车票会被最早抢购一空。
列车车次的编排由字母和数字构成,如G11/G12次是一对列车,除了地点互换外,发车时间、到达时间、中途停站和停留时间以及列车类型和编组几乎完全一致。
那么,为什么有末尾数字1和2的区别和对应呢?这是铁路部门为了维护运输秩序和车次编码规范化而做出的规定。具体内容是:全路向北京,支线向干线或指定方向的为上行方向,车次编为双数;反之,为下行方向,车次编为单数。这句话很拗口,简单来说就是,出京方向(远离北京的方向)编为单数,进京方向(接近北京的方向)编为双数。了解这个大原则就行了。
当前,旅客列车的车次主要有如下种类:高速动车组列车(G,高速动车组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G102次(上海虹桥—北京南),应该读“高102次”。G字头的都是高速动车组,时速最快能跑到350千米,全部运行在高速铁路上。城际动车组列车(C,城际动车组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C2011次(北京南—天津),应该读“城2011次”。
C字头都是城际铁路动车组,时速最快能跑到350千米,也有时速250千米等级的,全部运行在城际铁路上。动车组列车(D,动车组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D3056(上海虹桥—汉口),应该读“动+数字+次”。D字头都是动车组列车,目前运行的路线既有客运专线铁路也有普速铁路,时速最快能跑到250千米。
以上的G、C、D字头列车都是动车组列车,大部分运行在电气化的客运专线铁路上。
下面这些列车车次从直达特快开始都运行在普速线路上,时速最快不超过200千米;它们也不是动车组那种一体式的列车形式,而是由机车牵引旅客车厢的传统模式:直达特快列车(Z),“Z”是直达特快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Z49次(北京西—成都),应该读“直49次”。特别快速列车(T),“T”是特快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T9次(北京西—重庆北),应该读“特9次”。
快速列车(K),“K”是快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如K21次(北京西—南宁),应该读“快21次”。普速列车的车次没有字母,只有数字,如6245次(齐齐哈尔—漠河),应该读“6245次”。
以上列车都属于图定列车,所谓“图定”就是在全国旅客列车运行图中已经规定好的,常年按照固定时间开行的列车。另外还有临定列车,即临时按运输需要开行的。临定列车也分图定和非图定。
比如,每年夏天是北戴河的旅游旺季,届时,铁路部门就会安排开行北京往返北戴河的旅游列车(Y,旅游列车的汉语拼音次字的首字母);每年春运期间旅客高峰比较集中的时间段,铁路部门也会有计划地为繁忙线路加开临时旅客列车(L,临时列车的汉语拼音首字的首字母)。上述这些“临时性”安排有时是在计划中的,有时是在计划外的。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G1次”的专业说法应该是“高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