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发达的媒体和网络平台,今天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从屏幕上了解各种食物的口味。看到主播吃得香,我们自己也会馋涎欲滴,而假如主播边吃边露出痛苦难受的样子,我们就会下意识告诉自己:“这个牌子/这家店的东西估计不好吃,我可得留心了……”
动物看过同伴的“吃播”后会有怎样反应呢?它们会不会通过屏幕理解食物的信息呢?近期,英国剑桥大学的一批研究者就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将成果发表在了《动物生态学杂志》上。
研究者们选中了两种山雀进行观察——大山雀和蓝冠山雀。这些山雀各自单独生活在室内的胶合板笼子里,每天有12.5小时的光照时间。在平时,它们享受着吃喝管够的惬意生活。但是到了训练和实验进行期间,研究者会对它们限制食物供应,以激起它们觅食的欲望。
研究者们准备了小块的杏仁片当作试验中的食物,并将它们用无毒胶水贴在了尺寸统一的纸片上。其中一部分是未经处理的“鲜美杏仁片”,纸片上用不显眼的叉形符号(x)做了标记;另一部分是浸泡过苦味溶液的“恶心杏仁片”,纸片上有显眼的方形符号(■)。
研究者们先分别录下了大山雀和蓝冠山雀吃到恶心杏仁片时的表现——它们都用非常夸张甚至有点戏剧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厌恶感。接着,研究者们将大山雀和蓝冠山雀分为实验组(a)、(b)和组对照组(c),分别观看之前录好的“吃播”视频。
视频结束后,研究者就对这些山雀展开了回避学习的试验,检测它们看完“吃播”后是否能学到东西。经过对鸟儿们啄食情况的观察,研究者们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三组鸟儿在两天的时间内都发现了带方形标记的恶心杏仁片属于“警戒标志食物”,并逐渐避开了这些食物。
这说明,两种山雀都更容易接受来自同类的“演示”;不过要是看到了非同类山雀受苦,它们也能领会到一些猎食经验;如果全靠自己摸索,只能多吃几次“苦”才能找出不吃“苦”的方法啦。
通过观察同伴捕食后的动作表情,山雀们就能够得知哪些标志的食物“难吃”或“可能有毒”,从而降低自己吃到危险食物的风险,提高生存的几率。而这项研究表明,就算没有在自然环境中亲眼观察,仅通过观看屏幕上同类对食物的反应,也能让山雀分辨出哪种食物不好吃/不能吃。而且,这样的观察和学习行为不仅限于同类之间,不同种类的山雀也能够互相取经。